中职语文教学“工匠精神”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黄爱春1 马心怡2
[导读] 通过符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的评价设计,最终形成学生工匠精神形成性评价报告,从而把语文教学和专业精神评价和谐统一起来,很好的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诠释解读,既突出专业特点,又做到语文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教育课程的融通,让大国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激励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

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黄爱春  075000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马心怡  750021

        “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美德,溯源千载,源远流长。在当前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期劳动者和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指征,加强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进一步提升社会从业者从技能到精神的全面素养,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迫切任务和历史使命。
        中职的语文教学作为公共基础学科,按照2020年刚刚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内涵与主要表现上,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提出了文化传承与参与方面的素养,要让学生“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那么,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呢?
        一、要向传统文化深挖工匠精神的源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职责,同时,语文课程也具有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浩瀚的文学宝库里,蕴藏着大量的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素材,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本里,也包含着众多这样的篇目,比如《卖油翁》《核舟记》,中职语文教学,要继续重温这些篇目,让学生从熟悉的文章中,体味感悟工匠精神。
        2020年版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在拓展模块还特别增加了古代科技著述选读模块,课时不做统一规定,给语文课程挖掘工匠精神思政内容,开辟了新的土壤,通过对古代《天工开物》《本才纲目》《齐民要术》等科技著述的阅读和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和劳动热情。
        语文课程还要继续发掘传统文化这个宝库,从中继续寻找传统工匠故事,比如《学奕》《薛谭学讴》《庖丁解牛》,通过对传统故事的精读细研,来感染学生树立匠心;还要从中发现那些描述中华民族精工创造的艺术作品、伟大工程来,比如《琵琶行》《阿房宫赋》,从中品味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从而鼓舞学生淬炼匠艺;还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名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做人,锻铸匠品;还要从中提炼包含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的伟人、事件和细节,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匠魂。
        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工匠精神的源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从而真正树立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的志向。
        二、要结合时政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
        在语文课程中培育工匠精神,既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源泉,更要获取当代文明大江大河的滋养。2020年版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专门设置了职业模块,其中“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设计了27个学时,“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18个学时,还有科普作品选读9学时,给语文课程工匠精神渗透提供了更加鲜活且源源不断的素材。 
        要结合相关篇目,讲好并解读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科学家故事以及身边普通劳动者榜样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的作品,领悟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要拓展观看《大国工匠》《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充分运用融媒体平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从而增强职业意识,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他们的精神实质,通过阅读、讲述、理解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典型的故事,找出千载以来工匠精神传承的主线,思辨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挖掘工匠精神与当今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思政元素,明确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阐明释义,涵养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要用课程思政催发“工匠精神”的落地生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在教师、教材、教法各个方面,在阅读和欣赏、表达与交流、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渗透思政内容和工匠精神。
        比如结合数学家华罗庚的文章《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挖掘讲好各行各业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结合讲述神舟五号飞天故事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搜集展示近些年祖国航天、筑路、架桥、潜水等伟大工程的硕果,巧妙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思考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从而践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宗旨,围绕提升工匠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结合专业需求和特点,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要创新整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融入思政和工匠精神内容,形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教材。还要努力创新教法,将案例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教学新教法融为一体,把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进课堂。要关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让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四、要设计独特的考评方式让“工匠精神”在语文考核中看得见
        2020年新的语文课标标准,专门设置了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模块和微写作模块。 本专题旨在培养学生职场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这些素养都应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成果,可以结合这一模块的教学来考核评价。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典型案例,开展与专业有关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等,在真实或模拟仿真情境中开展言语和写作实践。也可采用语文综合实践的形式,将若干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设计学习任务,提出评价标准,既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又考察其工匠精神。
        设计作业一: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了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展示了中国领导对现实的判断和方向感。政府相当重视工匠精神,时代也在召唤这一伟大精神。“工匠精神”也因此成为当今的热议话题,结合自身写一篇题目为“我心目中的工匠精神”文章,包括以下内容(不少于800字)。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当今社会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作为一名中职学生,如何在生活、学习和实习实训中践行工匠精神?
        设计作业二: 通过亲自调查、网络搜索以及图书资料查阅等手段,调查自己生活中的个人、集体或企事业单位等在工作以及自身发展中体现出“工匠精神”的案例,从中得出什么启示?对于自身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就业的影响?

        总结:
        通过符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的评价设计,最终形成学生工匠精神形成性评价报告,从而把语文教学和专业精神评价和谐统一起来,很好的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诠释解读,既突出专业特点,又做到语文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教育课程的融通,让大国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激励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