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化方式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陈小松 邓枫滢
[导读] 在德育中融入生活元素,推动德育的生活化建设,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优化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要以敏锐的教育眼光,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德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投放到班级管理活动中,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为学生优秀的价值观念塑造和道德品质提升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发挥德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陈小松  邓枫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这对当前的德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整个小学教学中占据的地位也更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由于老师没有在思想上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其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就要对现有的德育教学进行不断的优化升级,要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生活化德育教学.本文主要对生活化德育教学在小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德育 生活化 教学策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在杜威那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儿童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因此,德育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会让我们在德育课堂上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使教学与社会,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使德育课堂成为真正生活化的课堂。
        一、德育材料生活化
        教师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立足课堂德育主题,搜集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适应的生活案例,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这些材料投放到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总结等环节中。利用具体、真实的生活案例,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加深学生课堂学习印象。
        例如,教师以“三八妇女节”为教学背景,在节日前的班会课中,开展“妈妈,我爱你”德育活动。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感恩母亲的文章、图片、视频,加以整合后制作成“妈妈的一天”电子课件。配合温馨的背景音乐,展示了妈妈每天从一大早就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餐,到为孩子讲睡前故事,孩子睡着后才能休息的一整天生活经历。课件播放结束后,学生都深受感动。教师围绕感恩母亲的德育主题,以普通的生活小事拉近德育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妈妈每天都在付出、奉献。相比于空洞的说教,这种生活化德育材料更能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使学生自发、主动地表达对妈妈的感谢。
        二、“德育微课”促进生活化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从“微”字入手,从点滴培养,从细节提升,以生活化涵养学生品德。
        一是“微体验”明礼尚德。严格日常起居饮食、穿着仪表、人际交往、列队升旗、课堂纪律及日常礼仪规程,用仪式化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组织开展“微心愿”“微服务”“微义工”等微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乐善好施、果行育德,以实践培育学生崇德向善品格。
        二是“微观察”纠偏过失。开展“寻找校园不文明行为”活动,在校园开设“微言微语”广播栏目,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通报校园里的“微问题”,提醒学生管束小节。


组织学生用视频记录下校园里乱写乱涂、乱攀乱摘等“小错误”“小毛病”,制作“微视频”,利用升旗、团队会等时机,组织学生观看、评论,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养成,培养良好道德品行。
        三是“微激励”引领成长。建立学生“道德基金”帐户,对学生在校表现、家庭反映、社会实践及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进行量化,存入或支出学生“道德基金”帐户,帐户“基金”数量纳入学生评优评先内容,“基金”还可在校园“跳蚤”市场进行交易,培育学生“多行小善、勿为小恶”理念,积累点滴微能量,汇聚品格大成果。
        三、以“体验+反思”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我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兼职教师众多、学校学科教研组力量薄弱的现状,我们试图构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的范围推广,既能体现德育生活化思想,又能让老师们易于上手。经过不断地磨课、研讨、反思、改进,最终形成了“体验+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在讲授《课间十分钟》一课时,课前收集了很多学生以前课间活动的照片、视频。上课先播放《课间十分钟》音乐视频,学生在轻松、欢快的音乐声中回忆自己在课间十分钟做什么;提问课间你最喜欢玩什么?出示踢毽子、跳绳、石头剪子布等活动图片,让学生现场表演,体会游戏的欢乐并启发学生讲游戏规则。再问课间除了玩游戏还有哪些事情一定要做?出示课间要做事情卡让学生排顺序。辨析课间安全图片,齐读《课间活动拍手歌》结束本课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组织活动、适时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反思,得出课间活动要守规则、巧安排、注意安全才能玩得开心快乐,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生活为导向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标准,感受到道德行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因此,道德教育本身的影响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主观感受进行检验,并通过学生的内部观念和外部结果进行全面检验。在此过程中了解了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生活的细节,从学生生活的方面出发,进行道德教育。从引起道德影响的内外部因素入手,应该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运用灵活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决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忽略学生的内在情感,关注学生的真实情感并作出回应,这也是在道德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策略的重要性。生活是丰富的经验之地,因此教师应自觉地指导学生观察,感受和体验内心的生活。指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激发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现实生活。生活中的体验式学习是一个鼓励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实验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内在的经验加上丰富的情感活动,是塑造道德知识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
        总结:
        在德育中融入生活元素,推动德育的生活化建设,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优化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要以敏锐的教育眼光,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德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投放到班级管理活动中,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为学生优秀的价值观念塑造和道德品质提升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发挥德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伊娜.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华少年,2019(3).
[2]李苑平.小学德育生活化实施对策分析[J].好家长,2019(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