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策略 徐良斌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徐良斌
[导读] 心理教育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对于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初级中学  徐良斌

摘要:心理教育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对于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都在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阶段,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因此,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同时班主任也面临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制定出了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教育;策略
        前言:
        由于初中生所处的特殊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初中生正处在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拥有尽快进入成人世界的渴望,希望体会另一种社会角色。但是,他们的思想仍是片面和表面的,这种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心理冲突。另外,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变少。初中生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使得自己无所适从,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基于此,班主任应该采取积极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对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人生轨迹上前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备受父母的宠溺,个性往往非常独特,但在心理上比较脆弱。在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很容易会形成心理上的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限。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小学升入初中后,在学习门类、教师的授课方法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若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学校与家庭对于成绩的过分关注,同学间存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整天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以致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神经衰弱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1.2.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包含多方面,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交往等,哪一种关系处理得不好都会给初中生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使双方陷入紧张的关系中。目前大多表现为与教师关系敌对,与同学关系疏远,与父母关系僵化。另外,有的班主任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采取不理解、不信任态度,处理问题不公正,挖苦讽刺学生,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给学生带来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
        1.3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心理也逐渐成熟,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情感脆弱、叛逆心强等问题。这段时期的他们不愿意接受父母和老师的约束,特立独行,可自己因为年龄阅历因素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往往弄巧成拙。另外在与异性交往方面,由于受到影视和书刊的不良影响,缺乏正确的交流方式,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自己和对方的身心健康。
        二、初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策略
        2.1初中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初中生的自尊心是比较强的,在思维上又比较敏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常常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容易感情用事,与班主任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将问题压抑在自己的心里,最终造成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所以,班主任要对以往的教学理念做出更新,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而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既做学生的好老师,又做学生的好朋友,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从而有效的疏导学生的心理。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认真的倾听,并且用适当的语言和行为对学生表示支持和认同。班主任还要表现出同理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学生一起对现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班主任可以经常为学生组织班会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及时的引导学生,并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问题。初中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班主任应该让学生明确其中所包含的利害关系,采用针对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2.2采用合理的心理疏导方法
        第一,班主任可以采用兴趣法。初中生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为学生组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转移,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教师可以采用精神宣泄法。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没有及时的发泄而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鼓励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会得到缓解,恢复到应有的理智状态,从而使班主任的疏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班主任可以采用爱心教育法。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对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关爱,关注学生在情绪上的变化,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的感觉,愿意在班主任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疏导。
        第四,班主任可以采用激励评价法。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班主任经常批评学生,学生在心理上会感觉很沮丧,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在严重的情况下,学生还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因此,班主任应该经常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能够积极向上的发展。
        班主任要将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放在眼里,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仅要表扬学生,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前进动力。
        2.3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创建健康的心理氛围
        和谐的班集体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即群体制约效应。班级的凝聚力是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非常注重的,他们懂得利用群体约束力,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班集体活动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一些班会活动具有良好的教育力和感染力,能够消除初中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障碍。班集体活动可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无形的积极影响,同时在活动中班主任也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提早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2.4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相互配合。
初中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也包含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些问题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班主任开展工作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因此,当班主任了解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或者行为出现偏异,都要及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制订和实施矫治计划。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利用网络为班级建立班级博客,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以及家长、学生都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就能非常及时地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传达给家长,可以更早地发现问题,也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工作要尽量照顾到班级里每一个学生。因此,班主任应该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有基本的了解,采取合理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使初中生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芹.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106.
[2]丁庆辉.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26.
[3]齐延飞,王金枝.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39+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