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陈乐燕
[导读] 课堂上学生的一声:“老师,我听不懂!”,给我们一线教师敲响了警钟,唤醒老师们把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把问题留给学生,把数学思维冲突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寻求答案,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创造和发现的乐趣。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高新校区  陈乐燕  650101

        案例简述
        问题情境:某镇道路改造工程,由甲、乙两工程队合作20天可完成.甲工程队单独施工比乙工程队单独施工多用30天完成此项工程.
        (1)求甲、乙两工程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要多少天?
        (2)若甲工程队独做a天后,再由甲、乙两工程队合作____天(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可完成此项工程;
        师:这道题目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问题?
        生:工程问题
        师:工程问题中涉及的关系式是?
        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
        师: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工作时间是?乙的工作时间是?甲的工作总量?乙的工作总量?总工作量是?
        生甲:(困惑状)老师,我不知道
        老师:那你审题后知道什么?
        生甲:老师,我什么都不知道(脸红,害怕)
        生乙:老师,我再想一想
        生丙:老师,甲的工作效率是?(无声)
        老师: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题目中甲的工作时间未知,乙的工作时间未知,只知道工作总时间,那我们就可以设乙单独工作了x天,甲单独的工作时间当然就是(x+30)天,工作时间有了,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有了;两人合作了20天,工作总量又是1,我们就能快速列出方程。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成解答步骤
        【解析】(1)设乙独做x天完成此项工程,则甲独做(x+30)天完成此项工程.

       

       

        答:甲、乙两工程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要60天、30天.

         (2)设甲独做a天后,甲、乙再合作天,可以完成此项工程.
        老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神中充满了疑惑。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 ”…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案例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求问题的创设要揭示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案例我力图贯彻新课程理念,试图联系生活,尝试在逐步深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但形式上的一串串问题及解答让新课程理念远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我虽然对本题求解准确,但学生的接受与沟通的效率低下,自己的讲述并没有激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我眼里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
        2、案例中学生数学“视界”的困惑
        “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工作时间是?乙的工作时间是?甲的工作总量,乙的工作总量?总工作量是?”老师在提出问题串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后,老师直接就想当然的给出答案,学生满脸疑惑却不及时给予它们解决方法。
        3、案例启示
        (1)关注学生
        在授课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深入了解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本案例中,学生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从抽象思维中建模?教师“操之过急”会使多少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课堂是活的,在深入研究本班学生的基础上,面对有思想的学生,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思路,教师不能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不能忽视学生对新知识也有一个分析、理解和吸收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2)关注学法
        新课程提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体验,让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及共同的发展过程,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案例可以列出一个表格,让学生审题后填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搜索、分析和处理有关工程问题的信息,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探究、交流、总结等,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经验。教师要适时营造一个学生乐于探索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这远比课堂上教师机械的“一问一答”效果好。
         (3)关注教法
        整个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存在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数学学习共同体需要交流、多向互动、有效调控。我们经常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本案例基本上由教师包办代替了,教师没有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而“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基本上没做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体验交流彼此的想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才能使分析透彻、思路明确、逻辑清楚,真正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
        课堂上学生的一声:“老师,我听不懂!”,给我们一线教师敲响了警钟,唤醒老师们把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把问题留给学生,把数学思维冲突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寻求答案,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创造和发现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