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开翠
东莞市博雅外国语学校523839
摘要: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对于中华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厚的影响,是语言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是素质文化教育的核心学科,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读”是学习语言的核心和基础,就像学习奔跑和跳跃的前提是先学会行走一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策略
引言
语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板块之一,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实际生活当中都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课堂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过小,对身边的环境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心智尚未成熟,思维想象尚未完全开始发展,独立自主的观念尚未形成。因此,避免小学生毫无目的的阅读导致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的重要。以下则是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问题与方法。
一、了解语文及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素养是小学生最基础也是最应该受到关注的核心素养之一,语文素养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表现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人们的言谈举止;对于新旧事物的审美和态度;文章的写作风格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因此,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是小学和全体教师的责任。以数学教育为例,其中的加减乘除就充当着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任务。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只关注如何将课本内容传授完毕,一味地以教材资源为根本传授小学生仅有的文化知识,使小学生的知识层面大大受到限制。教师过多的忽视导致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语文学习的重要核心就是阅读,阅读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在拓展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而且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上,这将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获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多教师仍没有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以教材为主,围绕有限的文本资源为学生进行讲解。因此,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到真实语言文化的魅力。教师应当懂得人类的优秀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小学教学当中简单的那几本教材,这对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与其毫无目的浪费资源,不如放手学生徜徉在更多的书籍海洋里去[1]。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读写背诵教材资源上的一切,将学生紧紧地拴在教材中,并没有达到对于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要求。所谓语文阅读的独立性是指在正常原则的情况下,不限制并鼓励小学生大胆地去阅读,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享受学习。以中小学生阅读刊物《读者》为例,这种以期刊为主出版的书阅读量虽然少,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学素养足够拓展小学生的知识层面。《读者》中不仅仅含有钱钟书、张爱玲、鲁迅等名人作家,也有一些新晋作家。并且《读者》汲取了中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和爱好使其内容生动有趣,合理的划分类型,给予不同小学生不同的使用方式。
语文阅读决定着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教师应注意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改革后,鼓励并要求教师重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基于教材资源的前提下,将课外阅读融入到生活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科学的手段将小学生的阅读加以引导和督促,使学生在保证阅读自由的前提下避免走马观花,为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也应将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二者相互渗透。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将被传统教学方式淡化的文化知识授予学生,不如教学生如何独立的畅游知识的海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的阅读习惯,使其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学习的方向,万不可统一学生思想,加以束缚。只要结果是好的,教师大可鼓励小学生放手一搏。
三、“兴趣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良好文学素养始于兴趣而终于习惯。小学生虽然心智尚未成熟,但是凭借对于万物的好奇心足以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此时,教师就应当发挥其引导作用,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促使学生主动地向兴趣进发,只有让学生用有成就感才能够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共鸣。
现阶段的学生也渴望教师与家长们的肯定,肯定是信心的来源。学生有了信心,自然会提起兴趣奔向属于自己的方向。正如《给家长的一封信》说道“告诉你的孩子,你真棒”。人人都需要鼓励,小学生亦是。只有学生得到了鼓励和肯定,学生才有勇气继续其认定的道路并坚持地走下去。
提到“兴趣”一词,小学生阶段孩子们的想象力可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象力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此时,课外阅读的作用就得以显现了。由于课外阅读一直不被教师所认同,小学生自然也没有注重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即使是教师布置了假期任务,学生也只是潦草敷衍。因此,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将课外阅读融入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小学生拓展对其他新事物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开设阅读活动或“阅读角”,交流阅读经验。以“我校本学期的读书月”为例,鼓励教师引导小学生参加阅读,最终用文字的形式将读后感写于书面并参加评比。此评比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而并非决出第一第二,这样将会失去举办阅读活动的意义[2]。
总结: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是不够重视,小学生缺乏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对此,教师应当快速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正以往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明白课外阅读并非不正经之事,将课外阅读很好地利用起来,结合课堂学习去优化小学生阅读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学会独立选择并完成阅读任务。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起好带头作用,带领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莉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策略[J].新作文:教研,2020(2):0186-0187.
[2]王晓乐.基于课外阅读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00(001):85.
[3]杨永莲.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深阅读习惯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35).
[4]尤远珍.培养阅读习惯夯实学习基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