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茗
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二小学
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让“软任务”成为“硬指标”。因此,作为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开发隐形美学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熏陶作用及育人功能,千方百计地让小语教师的职业行为与“美”共生共荣。
一、借名言唤醒审美意识。虽然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尽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欣赏到美。正如一个名人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确切地说,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就是“审美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就不至于对美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了唤醒并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妨先让学生多背诵感受一些名人关于美的名言。比如:借郭沫若的“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要求学生从小自觉接受美育及审美影响;借蔡元培的“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爱美的特性;借朱光潜的“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让学生厘清心灵美与人生美的关系渊源;借王国维的“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引导学生明晰美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借柏拉图的“美是真的光辉”告知学生“只有真的才是美的”的道理并教会学生先求真再求美;借席勒的“只有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让学生弄懂美的全部价值。当然,名人关于美育的名言浩如烟海。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不定期地提供给学生并督促其理解背记,力求强力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意识,为感知美、践行美和创造美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借环境营造审美氛围。环境是教育的隐形因素。环境美就能美环境。一个洋溢着审美氛围的美好校园和班级环境,是从事审美体验及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为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内一切可用的空间场所,如走廊、墙壁、花坛、展板、电子屏等,进行静态及动态的宣传。让一切静态的物品能示美能说话能教育。与此同时,班主任要守住班级美育宣传的阵地,可通过不定期出美育黑板报、美育知识角、美育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审美氛围,大造美育舆论,强化对学生审美的心理暗示及行为牵引。
三、借教材开发审美资源。美存在于自然界、社会、日常生活和艺术等各个领域中,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所有美的事物都是我们欣赏的对象。因此,美育的内容和范围是十分宽广的十分丰富的。应该看到,教材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资源。
语文教师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科学开发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给学生实施难得的审美教育。除了要充分发挥音体美这些美育专科的审美职能外,还要巧妙地发掘语文等边缘学科的审美功能。如就语文学科的文本而言,因为都是文质兼美、情感饱满、艺术精湛的经典,所以其中不仅包含所叙的物美景美所记的人美事美所抒的情美所用的写法美语言美,还包括人物的品质美人性美故事的伦理美情节美手法的含蓄美艺术美等。这一切,都是进行审美的资源载体,对此进行有效发掘及充分利用,有利于师生在美美与共的分享中,实现各美其美美不胜收的最佳体验。如学习古典诗歌时,要整体感知古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手法美、文化美等。通过《送孟浩然之广陵》及《赠汪伦》可以感受友情之美;通过《秋浦歌》可以感知劳动之美;通过《悯农》可以理解节约之美;通过《马诗》可以感受理想之美;通过《示儿》可以领悟爱国之美;通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可以分享收获之美等。
四、借身教展示审美能力。言传身教,是教师的主要职业途径之一。但有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正逢其时恰到好处进行身教的审美价值,是不可低估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是示范是引导是纠偏,也可以是熏陶是救赎。这是教师综合素养的外化,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如教师朴实整洁的仪表美庄重大方的姿态美干练果断的行动美及张弛有度的节奏美等都能充分彰显身教的美感与魅力,能够全面地凸显教师的审美能力与审美价值,不知不觉间,都会对学生的美好行为产生教化作用。
五、借活动强化审美体验。美育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人进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如何创造美?使大家能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自己,改造世界。不过,美育活动要“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所有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诗词飞花令、朗诵主持、导游解说、美育知识大赛、研学实践等,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学校要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所、文艺院团合作开发美育课程,积极推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着力提升文化认同、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展示等核心素养。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于美的体验感受。
六、借故事夯实审美实践。审美实践是审美的高级阶段。为了夯实审美实践,可以开展“美在故事里”主题活动,通过大家都来讲故事听故事演故事思故事系列活动,提炼出故事中的美学元素及美妙事理。如讲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懂得主人公海力布的奉献美与人性美。如果要强化学生对艺术美魅力的认知,不妨讲好一个中国古代故事。“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此诗是说诗人杨万里读诗可以“当早餐”。绝句佳作使他心不二用,目不旁视。诗,使他不思饮渴余香满口,不吃早餐而胜吃早餐。而宋代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却有读诗当晚餐的体验。“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投敌之后,他的朋友丘迟竟以一封长信晓以厉害,打动其心。“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也许正是这动人的江南春景,深深地勾起了陈伯之的故国情思,使他终于再次反正回到了梁朝。这说明艺术美,具有不可抵御的魅力,可以让人不思食,只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