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林银环
[导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且便捷的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工具,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青睐,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思维导图看作一种简便化的教学辅助工具
        林银环
        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第一小学  325024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且便捷的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工具,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青睐,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思维导图看作一种简便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思维导图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成效也尤为显著。小学语文是一门关键性学科,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识字、拼读、造句以及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效大打折扣。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端,促使阅读教学高效开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策略
引言
        思维导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刘濯源教授提出的学科思维导图很好地解决了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问题,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使正处于思维活跃期间的小学生接触、适应和掌握这一心智开发工具,让他们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创新阅读方法,增强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阅读课,常常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通过向学生通读整篇文章,将文章中的生词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清楚文章的大意和中心主旨,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未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运用,创新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知道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先创作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文章。由于思维导图可以将繁杂的阅读信息集中到一幅图上,并将单调乏味的文字材料转化为图形图像和关键字词相结合的有机体,可以帮助学生提取有用的知识,活跃思维。同时,思维导图是由各种符号、各异图形、不同颜色组成,具有一定美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表现欲,启发学生阅读能动性,从而把阅读变成一种乐趣。
        比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题西林壁》的讲解中,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将思维导图与课程内容教学相结合。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查询资料获得思维导图的不同表现形式。由于本篇教学内容为古诗,而古诗的阅读理解不同于现代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其在短短的四句话中体会到诗人的心境以及创作的初衷。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启发学生对诗中的每句话进行深入分析。但是,教学语言的引导很难让三年级的学生对诗的意境有所感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求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将此首诗的意境描绘出来,特别是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引导学生利用想象力,想象自己身处于此景中的心情,结合后两句话的含义,将诗人所创的诗竟与图画相结合,制作成一个别样的思维导图,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们对诗词大意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增加兴趣,并以绘画的方式来完成古诗的背诵记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与绘画训练相结合,在实现跨学科式的融合教学前提下,学生将绘画转换成语文阅读学习的工具,不仅使得语文阅读学习的乐趣增加,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效益。
二、梳理文本结构,确定思维导图类型
        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对各种文体的了解,教师应对教材中不同类型和结构的课文进行分类,分析其内在的发展顺序,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梳理文本结构,根据课文的文本结构来确定思维导图的类型。
        针对描述事物性质和特征的课文。

这一类课文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加强学生对说明对象的了解和认识。文章主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课文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文章的描述对象,接下来的部分从几个方面细致地对说明对象进行描述,最后一个自然段用来总结说明对象。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通过抓住各段的具体描述,梳理课文的结构。针对此类描述事物性质和特征,分段分点地来描述对象的课文,师生可采用气泡型思维导图。
        针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课文。这一类课文中有一些关于时间的词语,比如“首先、其次、然后、接着、最后”或者“早上、中午、晚上”等。按照地点变换顺序来写的课文主要是游记、参观记、活动等,这些课文中有一些关于地点变换的词语。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观察题目,抓住与时间、空间等相关的词语,按照时间、空间变换视角来梳理课文的结构。此类以时间先后顺序、地点变换顺序来写的课文,师生可采用流程图型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内容。
        针对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课文。这一类课文主要讲述一件事情的经过。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明白文章主要讲的事情,以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师生根据引起这件事的原因以及导致的结果来梳理课文。此类叙述一件事情缘由的课文,师生可以运用因果关系图来绘制思维导图。
三、巧妙解图,提升思维品质
        如果说趣味识图,是教师主导的围绕思维导图所展开的一系列趣味化阅读活动的设计,那么巧妙解图则是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与发现,是将其思维与导图碰撞并融合的过程。基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气质及生活体验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有所差异,他们对思维导图的“解读”也各有侧重,彼此不同。因此,引导学生从“识图”到“解图”,使其在结合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探讨阅读主题,分享阅读感悟,必然会进一步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对比与联系、拓展与延伸等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他们的思维品质的发展。
        比如,在《梅花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以“梅花魂”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字词、情感、标题等多个角度走进文本,可以就思维导图的分支“外公爱国”为小主题,从吟诗落泪、珍爱墨梅图、因无法回国而落泪、送“我”墨梅图、送绣着梅花的手绢等角度深入到“思维导图”细节来理解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素材,如果删去其中之一,对行文效果有何影响?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建构与解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学生的阅读素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式教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思维训练方法,可以将阅读教学的内容以更加清晰化、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整合。因此,教师可借力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体系。
参考文献
        [1]殷林贞.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0):35-36.
        [2]杜向玲.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12):102.
        [3]黄日红.试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8(09):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