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万博
陕西省山阳县小河口镇马家山小学 710038
摘要:随着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逐步受到教师重视。德育作为一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学习观念的有效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还要落实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有效策略
引言: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德育教学时,应当采取目的明确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影响下树立热爱祖国、积极探索的精神,并养成耐心探究、坚持不懈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在数学练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在发散思维的同时探索不同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成长。
一、注重启蒙教育,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大部分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很少明确自身学习数学的目的和动机,常在数学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要求下进行数学活动,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在面对数学难题时产生倦怠感,不愿积极面对数学学科。尤其是对学生分层严重的班级而言,数学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班级中下游学生抵触学习、不愿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直接影响着教师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观念的养成[1]。为此,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自身对于数学学科的看法,并适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师在落实启蒙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动机,还要注重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带领学生探索和挖掘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数学理论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此帮助学生将学习视角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数学发散能力,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数学现象举一反三。同时,学生在发散自身思维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指导生活实践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问题。
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的“2 百分数(二)”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教材活动中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带领学生围绕生活实践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百分数知识,在使得学生回忆可能遇到百分数的情景的同时对百分数的应用有一个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让他们在交流和探讨生活中的百分数的过程中发散自身思维,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也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道理,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实践观念,有利于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化教学结合起来。
二、注重习惯养成,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基础,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要示范作用,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意识的学科,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落实德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班级对学生的思考热情,要利用分层提问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同时给予积极回答问题、表达个性化观点的学生给予的鼓励和赞扬,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2]。
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的“3 圆柱与圆锥”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数学手工材料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辅以提问教学,通过提问学生们“要想构造一个完全封闭的圆柱体,需要有哪些平面图形做辅助?”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实践探究,使他们在自主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挖掘圆柱体这一数学立体图形的本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自主思考、实践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注重开放教学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被教师忽视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行为、思考行为时的过多干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德育教学的落实,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刻、自主地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效能感,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互动,不利于他们获得同伴的认可和赞扬,也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观念和学习信心的养成。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客观、全面认识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前提下,给予班级学生充分的信心和支持,在提供5到10分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加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认识,同时能够使他们在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所知晓的数学现象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效能感。此外,教师积极鼓励班级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表现自身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能力优势能够很好地营造小组内的竞争氛围,有利于构建学生之间相互督促、互相精进的良性循环,保证德育教学落实到班级的各个学生上。
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的“4 比例”进行教学时,要在课堂上选取适当的教学环节给予班级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共同探究“生活中常见的‘比例’”这一数学主题,在小组成员相互分享信息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丰富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学会站在数学的角度分析和探究生活实践,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保证德育教学要求的深刻落实。
四、注重作业形式创新,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
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在帮助数学教师推进数学教学进度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和计算方法的应用水平和熟练度。但是,在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师布置的机械、重复的数学练习题,不仅很难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德育教学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也是过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耐心差的重要诱因之一[3]。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成长和兴趣偏好,在遵循德育教学要求的同时给予学生相对愉快的学习体验。
数学教师可以在变更作业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投入实践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挖掘其中包含的数学现象,学会在简单总结数学现象的同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使他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能够积极地面对在完成数学作业时出现的困难和苦恼。
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的“5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课下积极观察家周边的鸟巢等,通过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鸽巢的基本构造,并结合自己学习过的有关数学广角的相关知识探究鸽子在筑巢过程中将树枝搭成广角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大胆设想、积极探究的良好数学学习精神,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质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五、注重数学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精神
小学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着我国古代数学家、运筹家探索出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创拓展活动,通过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先驱在探索生活奥秘、宇宙奥义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顽强奋斗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落实德育教学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教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只有数学教师充分重视起德育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观念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学生获得能力和精神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美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9(48):43-44.
[2]蔡舒云.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J].吉林教育,2019(48):63-64.
[3]张万志.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方法[J].吉林教育,2019(4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