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李燕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学生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李燕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晓泉小学  81002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学生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摆脱学习的困境,进而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下面,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引言: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保持在同一学习水平上,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这一群体的人数在逐渐增多,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有必要实施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从而一方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减少学困生群体的人数,另一方面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较差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过教师长期的教研发现,学困生的主要成因便是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且课堂参与度较差,尤其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愿意主动进行听讲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有些学困生还在数学课堂中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逐渐下降,进而逐渐变成数学学科的学困生。
        (二)跟不上教学进度,理解能力较弱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类学困生群体,这一类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且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从实际的学习情况来看,他们总是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弱,当教师在讲述理论知识时,他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解。其次,由于小学高年级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多,因此教师往往在课堂中的教学速度较快,久而久之便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进而逐渐成为学困生[1]。
        (三)课后练习效率较低,无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点理解和记忆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学困生在课后练习效率较低,以致于他们无法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点。其次,由于他们在完成课后练习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并产生了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惰性心理。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帮扶转化策略
        (一)以温故知新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首要策略便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学习。

为了能够达到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中应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即先带领同学们回顾曾经学习过的知识点,随后通过旧知识引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教师在应用该导入方法时需要注意新旧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使学困生能够借助旧知识思考新知识,确保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2]。
        比如在讲解“分数除法”这章节知识点前,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乘法知识。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首先可以为同学们布置几道分数乘法的习题并请他们展开计算。在学习计算分数乘法习题的过程中,他们便能够通过旧知识主动思考分数除法的计算方式,为了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整数乘除法的计算知识。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想起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学生完成练习环节后,此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便可以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
        (二)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策略
        在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后,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水平,教师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在实施该教学策略前,教师首先应该为学困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由此使学困生能够在相应的目标下跟紧教学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比如在讲解“圆”这章节知识点时,该章节要求同学们发现圆的特征,并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因此对于学困生群体来说,他们只需要将上述的教学要求作为当堂课的学习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请同学们应用圆规随机绘制出一个圆。随后教师便可以开展对圆的半径与直径的教学,在学生绘制出一个整圆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整圆进行对折,在对折后同学们能够发现整圆变成了一个半圆,接下来将半圆打开并再次对折整圆,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后请同学们观察整圆。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整圆中出现了对折的痕迹,此时教师便可以请学生用格尺测量痕迹的长度,在经过实际测量后,学生能够发现痕迹的长度相等,由此便可以为同学们介绍对折的痕迹便是圆的直径,而痕迹的交点便是圆心。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困生也能够跟紧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而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三)合理布置习题,开展有效练习
        为了使学困生能够高效完成练习任务,教师应该为他们布置一些较为基础的练习题,其目的便是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在提高学困生课后练习效率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除此之外,为了使学困生能够不断地进步,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应该选择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为他们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他们产生惰性心理[3]。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进行了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是课堂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教师不应该忽视学困生群体,而是需要及时分析他们的成因,并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水平,进而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珊.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问题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郭婷.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教师提问的体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3]宋爱英.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与转化策略[J].学周刊,2018,34: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