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德育与美育的全面影响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余长秀
[导读] 众所周知,在21世纪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将音乐教育作为必修课是实施德育与美育的重要途径
        余长秀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学校 425600

        摘要:
        众所周知,在21世纪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将音乐教育作为必修课是实施德育与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  德育  美育  培养  情感

引言
        
        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文将从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德育与美育的全面影响作简单的阐述。


一、德育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从鲜明的节奏和催人奋进的音符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威武不屈、英勇备战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听后血液沸腾,充满激情,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告诉学生这首歌在战争年代曾激励无数爱国志士为中国的崛起抛头颅、洒热血、奔赴抗日前线为新中国的富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教师先扣人心弦地讲述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引入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再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体会二小不顾自身安危,将生命置之度外,同时也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得淋漓尽致。
        
        (二)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我国民歌和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优美、动人的民族音乐旋律,使学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音乐财富,让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如:欣赏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先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再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曲呈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的特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再如:欣赏《唱脸谱》,先通过聆听、观察、记忆和模仿来完成教学过程。再向学生介绍京剧,让他们了解京剧在我国的地位及在不同国家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教育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三)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音乐教材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艺术感染力及作品的思想性来选择的。教师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将歌曲的特殊魅力作用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如:《顽皮的杜鹃》、《两只小象》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教育;《洗手绢》、《劳动最光荣》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十送红军》、《摘草莓》、《小乌鸦爱妈妈》教育学生拥军拥属、尊敬长辈;《学习雷锋好榜样》、《八荣八耻》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白杨和小河》、《打起手鼓唱起歌》教育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卖报歌》、《走进新时代》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妈妈的吻》、《感恩的心》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以上歌曲从内容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开启学生的心灵,将艺术作品华为自身的内动力,贯穿思想教育。
        
        (四)增强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艺术活动,是一种和谐愉快的同伴关系,而音乐教育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如:《对花》、《你的名字叫什么》、《口哨与小狗》等歌曲,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校内组织的合唱队,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要想把歌曲唱好,必须靠每个声部唱好,要每个学生去感受个人与整体的协调性,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集体,不能突出个人。通过排练,不仅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二、美育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
        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他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来实现音乐教学中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善于煽情,让学生自然的进入审美“感觉”,在教《妈妈的吻》这首歌时,通过影像资料,并以自身经历向学生讲述我的妈妈对我的关爱和影响,再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妈妈,学生很快被感动,立马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中。
        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它的旋律优美,展现了新中国儿童幸福生活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歌颂了亲爱的祖国和伟大的党。歌曲中的情景美和音韵美对学生产生深刻地感染力,从而萌发美的种子。在教唱这首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旋律、歌词及歌曲表达的情感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审美体验,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可见,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途径。
        如《数鸭子》这首歌,在教学中,学生不断的模仿鸭子的叫声,教师就启发学生根据鸭子的不同情绪,创编不同的叫声,然后编入歌词中。对于这首歌,还请学生根据歌词,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变化。
        又如在打击乐《铃儿响叮当》活动中,让学生自创打击乐器。有的学生将两块石头和两根筷子互相敲打;有的用勺子敲打碗;还有的将水桶倒过来当作鼓来敲打。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丰富学生的乐感,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开发学生创作的潜能。

        音乐教材中,每一课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任务,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存在的教育因素,在教学中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德育与美育的探索,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琴2017年12月1日《让孩子爱上音乐课》福建教育出版社
        [2]郑晓生2016年《小学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3]李虹2011年《音乐教师实用手册》 上海音乐出版社
        [4]郑茂平 2011年5月1日《音乐审美的心理时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吉提2004年《中国音乐分析概论》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6]方智诺2007年《歌曲分析与写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7]张前、王次炤2004年9月1日 《音乐美学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
        [8]方少萌 2014年9月1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9]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2015年6月1日 《小学音乐教学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10]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2012年2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张娟2010年12月《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2]郑莉2010年8月《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金亚文2013年《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