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来
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510220)
摘要: 中学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观学习感受生命变化,开启“互联网+分享故事”、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来给学生们带来深刻感想,通过在情境中学习和感悟,使学生引起道德感悟和体会,实现品德内化的过程。
关键词:德育方式;德育对策;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班主任承担这一重任的主要力量,他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的引领者,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成因,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对策,是我们行之有效地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为了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高中教育而言,要积极开展德育活动教育,将社会实践、生活素材渗透到里面,丰富德育活动内容,提供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围绕以下方式推进德育教育:
一、以人为本,开展社会实践化的德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时间、形式灵活,学生参与积极,教育体验感强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活动形式匮乏,活动现场游戏成分大的后果,从而过于娱乐,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又或者活动内容单一,无法吸引人,从而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所以在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不但需要选取贴近生活的活动,同时又要具有深刻记忆的活动。例如开展“野营百人拉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勇攀高峰,在路上挥洒汗水,挑战自我。真正的将坚持体现在脚下,体会到脚踏实地的乐趣,在团队活动过程中,学生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能够加深学生的友谊,使其体会到团队协作的乐趣。这种活动能够让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抵抗压力,以这种态度面对千变万化的环境。使学生对自身与外界进行的互动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其中的重要价值。从而使其在面对未来的挫折或失败时,学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抵抗压力,适应环境。再者,德育活动教育中需要同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为媒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到学习中,能够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与期望。例如开展“生活技能实践课—家务、厨艺”活动,做一些日常小事。比如:做饭、洗碗、摘菜等,生活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是对今后的生活却是无法避免的。进行活动时,老师会在旁边辅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给予正确的指导。现如今的社会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学生在家做家务活的时间屈指可数。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免不了要进行生活技能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创新协作、独立思考、动手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追求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拥有富裕、强大、民主、文明等的优秀品格[1]。
二、从成长层次的教育入手,参观学习感受生命变化
现如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比比皆是,容易违背传统道德观念。其中一个本质原因乃是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下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对生命教育的忽略甚至漠视)。道德形成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拥有对生命尊重与爱护的健全人格,也就是将形于表面的理论落实于实处。因此,从基于成长水平的生命教育入手,渗透性道德教育的发展也应成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决策。在老师的引导下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对待生命应当秉承的情感,在认识生命脆弱性的同时理解尊重与爱护生命。例如种植花草、照顾流浪小动物、参观生命科技馆等都是开展生命情感教育的最好时机。还可以开展废品利用、垃圾分类、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多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提醒学生们,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2]。从而让学生以身作则,加强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生活等责任和行为的认识。高中德育活动中渗透生活素材是为成长为将来国之栋梁的学生准备的一份"成人礼",社会实践的具体行为和准则被贯彻到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式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的深入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和思想。这既是为他们夯实品德和精神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在新时期创新和变革应试教育模式的又一重要抉择与方式。
三、开启“互联网+分享故事”,加强师生、学生间的情感互动
“互联网+”是社会新常态的表现,互联网、手机在21世纪与人们生活已经密不可分,每日浏览朋友圈也变成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这种现象在学生群体中体现最为明显,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所以将生活素材带入到德育活动中,也将要在互联网上体现。例如:高中德育活动教育可以参考大学的“三下乡”活动,学生在参加完“三下乡”活动后,会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推出的“未来网”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公益传播出去,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乐于向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并邀请伙伴投票[3]。这种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利用网络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力。同时在教学课堂活动中,在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后,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流,教师也能够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人翁地位,从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话语权。教师也能够明确每个学生的性格色彩,使学生具有自我认同感[4]。此外,老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运用生活素材可以将具体行为用以践行道德意识,再在理论教育上进行加深。老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思考方式等都应该保持欣赏和理解的角度,以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上充满自信和快乐。
四、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德育活动
在高中的德育教育当中,以本地生活素材和校内教育为基础,在德育基地加以结合,正确组织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充分地发扬本地德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在广州,有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基地(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近代博物馆等),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邓世昌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洪秀全纪念馆、鲁迅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等),烈士陵墓基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和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等);另外,还有中山纪念堂,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星海园、海军黄埔军事博览中心等等,都可以作为身边的重要德育基地。
面对诸多的德育基地,清明节之际,让学生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墓以及博物馆等德育教育基地去参观,悼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与解放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缅怀这些先烈为我们后人抛头颅撒热血所奉献的丰功伟绩。参观德育教育基地后,再让学生在教学课堂当中通过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或纪录片当中,组织学生书写祭奠革命先烈与观赏爱国主义影片的观后感,让学生能够通过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当中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功绩,通过观赏爱国主义影片来体会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与解放年代不怕困难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奉献精神,让学生能够继承与发扬我们革命先烈身上的伟大红色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更好地继承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将从中受到的德育与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之情与热血之情,不断地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在革命先烈的光辉红色精神形象交辉相映之下,为我国的伟大民族复兴与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基础力量。
德育活动教育是一项艰难而又长远的教育方式,其本身意义不仅停留在课堂思想教育上,还要巧用身边的生活素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的发现与课堂有关的事物,通过自己所学的德育知识去理解生活的环境,并将体会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促进学生潜能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正确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素材[J].湖南教育(A版),2017(3):50-51.
[2]胡倩,王明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刍议——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分析[J].英语教师,2016,16(19):58-60.
[3]蒲仲慧.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素材的挖掘[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3):99-100.
[4]李红.小学品德教学“新素材”运用探析[J].中国德育,2017(1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