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婷
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第四小学 四川 马尔康 624000
【摘要】: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基层教学的宗旨当中都提及了核心素养。如何对课堂进行优化,合理利用时间,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落实到小学音乐的合唱教学当中是需要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合唱方法。
【关键词】:音乐;合唱教学;小学生;核心素养
在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时,合唱教学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这些年来被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关注到。作为音乐课程当中的构成部分这一,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让学生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在校园的文化体系当中,合唱文化也是很关键的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但是当前在不少的小学合唱教学课堂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产生了比较大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小学合唱教学课堂的优化措施,为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持。
1.养成正确合唱音色
在合唱训练当中音色是十分关键同时把握难度很大的问题。若童声比较好,就是天籁之声,让人感觉到美妙、清澈、纯洁;声音似画眉唱歌,如泉水叮咚声。但是很少有学生可以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还需要后天的练习和努力。音乐教师比较难以解决的也是怎样让班级当中的学生们通过练习达到这样的效果。
1.1 克服喊唱,用轻声
孩子们在唱歌时容易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只要唱的声音足够大就可以。我们应当让孩子们认识到情绪表达的方式不只有大声喊唱一种。而是应当用正确的歌唱方式,这样才能够将自己更好地情感表达出来。喊唱也被称作是白声,演唱当中首先需要克服这种白声。克服白声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就是采用轻声。需要让学生们知道,通过轻声来唱歌并不难,而且要比喊唱方式的歌声更好。还可以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够唱到高音,让学生们能够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喉部挤压的演唱方式[2]。
1.2 克服虚声,追求自然
唱歌当中出现虚声的主要原因是腰腹部的机体不能太过于松弛或者韧性比较差,导致流动气息不够,难以对声带产生冲击作用。导致人体的生带变得不光彩,也不结实,逐渐僵化,也缺少穿透力。空声指的是在演唱当中对于假声过分地追求,导致自己的声音变得比较空,但却不是空灵,而是丢掉了一些本色东西。
不管是虚声还是空声,都没有利用好孩子们本身声音所具有的气息、吐字和声音特点,过分关注轻声,让孩子们在演唱歌曲时不敢吐字,也不知道如何清唱。而且过度强调打开口腔,会影响到口腔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要更好地避免这些情况。要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呼吸和吐字方法,将气息和歌唱、语言等有机结合起来,就像是说话那样的唱歌,歌声也应当更加自然。
2.掌握音乐学习技巧
想要学习好一首音乐作品,就必须要整体把握和认识歌曲的歌词、和声、旋律等,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方式等有全面的了解。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歌曲无非就是简单地将这些歌曲唱出来,整体上不跑调就行。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学习音乐的误解。若在拿到乐谱之后,不断地听演唱的范本形式,只通过感官来学习乐谱并不正确,很难记住乐谱当中一些比较细节的内容。准确且高效地学习声乐的模式是先听几遍原唱,了解歌曲的节奏、风格和速度等,再开展进一步的仔细学习,了解到每个小节,每个拍子。然后,在对歌曲有了大概的熟悉之后,要熟练地掌握歌曲的旋律。若是中文歌曲,教师应当让学生们在演唱时咬字清晰,每个字都需要标准发音。若是外文歌,需要让学生们跟着范读进行模仿,让发音都正确。最后,再按照这首歌曲的创作旋律反复演唱与练习。在开展的合唱比赛当中,对原作品的尊重程度也是考察的关键指标之一。这个过程才是学习好一首歌曲的整个流程。
3.基于不同层次情感体会歌曲内容
在艺术作品当中情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很密切。学生提高演唱技巧,本质上是需要让学生借助于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不断探究和体会的过程当中促进自身合唱技巧的提升。合唱形式比较复杂,需要多个声部开展合作,在钢琴伴奏、指挥等过程中,也会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树立起积极合作的理念。学生们也能够通过演唱歌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止为了合唱而唱歌。增强歌曲当中的生命力,也让歌唱增添爱的气息。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们基于不同层次的情感,让学生向歌曲当中注入情感,和歌曲、同学等之间产生共鸣[3]。
3.1 积极模仿与探究
要让学生们成为生活当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更加看重音乐的作用和价值。多听和多看一些音乐作品,开展更有效的思考和探讨。可以引导学生们去模仿一些比较优秀的声音,基于这些内容慢慢感受到好的声音需要具备哪些特色,构建起更加准确的合唱声音。
3.2 多体会多动脑
音乐是展现声音艺术的形式,凭借着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长短,形成不同风格的歌曲。通过增强音符、节奏的规律性,让音乐可以形成完整的姿态,通过器官进行感受。听觉则是人与音乐接触的关键途径,所以应当充分发挥听觉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聆听一些比较经典的合唱曲目。引导学生们感受这些经典曲目的优点和特色,在大脑当中构建起能够分辨优劣的固定审美标准。
3.3 培育学生歌曲表现能力
所谓歌曲表现力,就是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节拍等都合适且正确,和谐也足够自然。能够重现歌曲当中包含的饱满情感与艺术姿态。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结合歌曲的音调和内容方面的特点,基于学生可接受范围、技术能力范围和感受力范围,实时揭露歌曲的艺术姿态。
3.4 充分发挥课堂乐器的辅助作用
合唱声部的学习当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很难准确掌握声音程高的情况,导致和声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引入一些比较简单的课堂乐器,却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些音准。比如在学习《送别》和声的二声部歌曲过程中,虽然这首歌曲的旋律较为简单,但是二声部却是教学当中的难点。就可以让学生先采用课堂乐器完成旋律演奏,试着合奏。再将这种合奏的音准慢慢转移到歌声合唱当中来。
4.以教材为基础完成规唱训练
“柯达依”教学方法在全球都十分有名,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当中要结合听、唱、合、记等。学生在参与到合唱之前,必须要对音乐有基本的认知能力,能够识别简谱,找到高音等,还要做到歌曲的背唱。此种教学方法当中使用到了很多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很多比较简单的民间童谣。采用母语音乐来教授孩子们,可以让学生在母语的语言环境当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浸润,促进孩子们节奏、记忆水平、识谱能力等不断增强。我们也能够在国内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当中,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关键价值,从学生进入到小学之后的第一节音乐课,就要关注学生的启发和浸润,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培养更强的识谱能力、节奏能力。
5.结束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合唱教学课堂效率提升,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合唱音色和演唱技巧,同时也需要基于不同情感体会歌曲内容,始终坚持教材的基础性地位。从多个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质,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和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石胜兰. 小学音乐课堂中优化班级合唱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 2019, 9(049):180.
[2] 农村初中学生合唱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J]. 艺术评鉴, 2019, 4(008):123-125.
[3] 杜峰辉.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音乐课合唱教学方法[J]. 读天下(综合), 2020,5(1):003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