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甜甜
湖北省武汉城市职业学院430060
摘要:不同地域之间的舞蹈形式千差万别,而我国的艺术文化又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代谢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注意将各类地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中,不断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围绕高职舞蹈教学展开论述,提出了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有效策略,以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高职;舞蹈课程;地域文化
引言:地域文化自古传承至今,仍然能够呈现不同区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特点。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融合地域原生态和各个民族舞蹈,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融合,不断深化对理论、实践的学习,提高艺术素养。
一、依托民族元素扩充课程理论
地域文化是舞蹈中的一大内容体现,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托民族元素来扩充课程理论,对现有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不同的作品编排和创作而言,融入贴近生活的各种民族元素,不仅可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而且能够带来视觉盛宴和精神感官上的享受。为此,需要结合当地的民族元素来创作舞蹈,发挥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艺术提炼作用,将艺术特性和不同民族元素体现出来,生动形象的展现各类风采。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不同教学题材和作品进行改编,增加具有民族色彩的内容,实现文化与情感表达。比如,在经典草原歌舞中,将“赛马”、“奔腾”等舞步进行创新,融入蒙古族的歌舞元素,并配以马头琴的独奏片段,使得舞蹈别具一番风味。在配乐方面可以选择民族元素浓厚的音乐,如,《鸿雁》、《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雕花的马鞍》、《为内蒙古喝彩》等等,细致讲解配乐选择的技巧,引导学生在依托民族元素学舞的同时,学会合理选择曲目,提高理论学习的层次,将民族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1]。
二、借助地域文化融合舞蹈形态
传统舞蹈植根于人民生活,反映出不同的劳动内容,而借助地域文化可以将不同的劳动内容进行升华,加快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呈现出全新的形态,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学会借助地域文化来融合舞蹈形态,促进传统舞和现代舞的有效融合,提高感染力。比如,在《千手观音》一舞中,可以借鉴编导家张继刚的设计理念,进行独辟蹊径的尝试和探索,引导学生将藏族朝圣文化融入舞中的整体或部分之中,在各自起舞之时,适当加入不同的民族舞元素,将现代与传统的舞步融合。遵循古典舞的严谨规律,把握现代舞的张力,在开头“莲花台”开散部分,融合古典手法和现代技巧,呈现出兼容并蓄的“观音”形态。在服饰方面,可以将宽大的裤脚进行改动,以具有地域文化的裙摆作为替代,将妆容与民族元素融合,再加强学生集体舞之间的默契,让舞蹈形态更具融合的风韵。
通过借助地域文化融合舞蹈形态,用编排巧思和出神入化的肢体语言来打动观赏者,引起情感共鸣,发挥肢体语言的感召力量,体现形式不一的地域文化。
三、凭借艺术优势丰富表现形式
高职舞蹈理论知识发源于实际的艺术活动中,由此可知,凭借艺术的优势能够丰富不同舞种的表现形式,教师要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提取和设置艺术审美课程,鼓励学生在鉴赏的同时,拓展思维,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选取不同地域的典型民族舞来进行形态教学。比如,在《孔雀舞》中,融入云南民族舞中的细腻动作,讲解不同形态中的手臂、下肢、躯干配合起舞的技巧,带领学生感受《孔雀舞》中融合地域文化的空灵美,体会翻转、跳跃、手舞动作的深意,增强舞蹈原生态意境的动态表现,加深其对舞中的情感理解,从而在表演中收放自如,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来打动人心。还可以在《沙海子的歌》中,精妙融入蒙古戴安舞动作,创新“踏沙”和“舞沙”的步伐,呈现出西北民族的豪放,刻画出地域文化中的坚韧精神品质,通过民族舞的艺术优势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印象[2]。
四、利用民间舞蹈培养编创能力
民间舞蹈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的舞种,表现出民族或地域的文化传统,客观反映生活精神面貌,也称之为“土风舞”。高职教师利用民间舞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的将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利用其中的各种民族元素,激发其优秀的舞蹈编创能力。高职教师要紧密围绕当地的特色民间舞蹈,利用其自娱性、即兴性、稳定性特点来进行编创,渗透舞蹈理论知识讲解,呈现不同的实践演练内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各类民间舞的特色,适时引入当地历史中的宫廷、古典、剧场舞蹈,鼓励其进行鉴赏,辩证看待其中的多种元素,加强现代舞与民间舞的联结,使之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掌握基础性的舞蹈编创的思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不同的文化馆或民俗博物馆,实地了解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结合相关的地域文化来了解编创舞蹈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在了解不同舞种中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时,明确艺术表达方式,深化对编创技巧、表演实践的认知,逐渐掌握精巧的编创方法,进而提高编创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3]。
结束语:
高职舞蹈课程能够训练学生良好的艺术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对不同舞种的理解层次,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表演。教师通过依托民族元素来扩充课程理论,使之感受其中的悠久历史,借助地域文化融合不同舞的形态,凭借艺术优势丰富表现形式,利用民间舞来培养优秀编创能力,进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推动高职教育事业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强.高职舞蹈美育三“台”协同模式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1:92-95.
[2]刘瑄.高职院校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探析[J].艺术评鉴,2018,03:100-101.
[3]马强.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路径[J].艺术评鉴,2018,1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