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芷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 419100
摘要:芷江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也是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基地,芷江受降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对抗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时刻,直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影响力,抗战期间留下的以及与文物史料已经成为读的的抗战文化,成为后世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基于此,本文详细探析了芷江受降的文化意义。
关键字:芷江受降;文化意义;探析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芷江受降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中国战区战况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的兴起,芷江的抗战文化收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视,其文化意义也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探究与学习。
一、芷江受降
1945年8月21日下午,举世瞩目的中国人民抗日胜利受降仪式在湖南芷江举行,史称芷江受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作为受降使节,在芷江与中国陆军相关高级参谋人员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并在日本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同年9月9日,中国战区范围内的侵华日军正式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芷江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团结奋斗同仇敌忾的合作精神
芷江地处西南边陲,是到云南、贵州等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的芷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常常受到强势民族的侵略,但是芷江人民从来没有放弃,在民族大义面前顽强抵抗,其团结奋斗同仇敌忾的合作精神直到今天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芷江保卫战中,物资缺乏,芷江人民便自发组织,用30只民用船只开辟了从镇远到芷江的水上运输线路,与公路运输相连,船工们夜以继日,不论刮风下雨,始终坚守,使得前线抗战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共产党员还组织了游击队加入,由共产党员肖健阶领导,形成了抗日自卫队,采取麻雀战术对抗外敌,与正面战场有效配合,湘西地方党组织也团结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活动,像是在学校发放报纸、刊物、书籍等,进行爱国教育,并组建集会、游行等。除此之外,在保卫战最为激烈的时期,外国友人也前来助阵,在陈纳德的策略谋划下,借助芷江机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武打剧目。
(二)、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正义精神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抗日掌声的序幕,芷江作为军事要地,芷江人民积极投身抗战,不畏牺牲,值得敬佩与学习的。芷江当地加上周边县城共有数万名工人,他们不分昼夜抢修机场,使得芷江机场成为抗日战争中主要的空军基地。在修建期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缺乏设备与良好的修建环境,每天都有数十名工人丧生,导致瘟疫横行,但即便是只有锄头、石头这样简单的工具,也开出面积达4000亩的大机场。建成后更是受到日军数十次的轰炸,使得附近3700余栋房屋被毁坏,多人受伤,这时,芷江人民节衣缩食,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努力为军队提供食宿,为盟军修建兵营,抢救遇险的空军。他们不畏艰险,为了和平与幸福,效命战场,将生死置之度外,也为后世留下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赞歌。
(三)、战胜敌人勇夺胜利的必胜信念
在抗日期间,日军常有特务潜入破坏,空中也不断有战斗机飞过狂轰滥炸,而芷江军队与人民英勇抗战,始终坚守必胜的信念,最终,击伤日军两万余人,击毙日军一万余人,俘虏敌人近500人,完胜,这不仅是抗战期间的壮举,更是为之后的芷江受降奠定基础。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告投降,在芷江进行抗战胜利受降典礼,自甲午战争日本入侵中国后,这是第一次以国家的形式宣告投降,将胜利的旗帜悬挂在芷江之上,所以,胜利就是芷江抗战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之一。
三、芷江抗战文化的影响力
(一)、芷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址,有着浓郁的抗战文化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2月,为了纪念“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民政府在受降地修建了“纪念坊”,位于县城东的七里桥舞水河畔,“名城”两个字出现在国民党要员题于坊上的每一幅对练中。建于1935年的芷江机场立下卓越战功,是抗日战争时期盟军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与此同时,在机场的南端建立了“空军指挥台”,留下了盟军指挥作战的身影,“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均是芷江抗战文化的体现。
(二)、芷江拥有十分珍贵的抗战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在芷江纪念馆里,有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包括受降会场上的木桌、沙发、靠椅等家具近百件,纪念坊记、湘西会战的头盔、子弹、弹壳、枪刺、公文包等军械用品、其他国家的各种型号武器等,还有当时飞虎队员的资料、实物、照片等珍贵资料,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抗战的艰辛,领会到芷江人民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崇高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世学习,其意义不可估量。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各地关于受降的相关资料档案,都被详细的记载和保存下来,他们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为当今从事抗日战争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肩负历史传承的重任
为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我们需要做以下工作:首先,要将历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保护,考虑到文物不可再生性,要采取科学方式保护,一方面对受降坊、中美空军俱乐部等遗迹进行修缮,另一方面,仍有不少文物散落民间,相关机构要加大力度寻找征集;其次,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功能,各个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了解芷江,铭记历史,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芷江的书籍、影片不断涌出,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在课下阅读观看;最后,要大力弘扬“芷江精神”,将历史遗留的“死结”打开,为中日友好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打造“芷江国际品牌”,建设“国际和平城”。
参考文献:
[1]王翔.一纸降书落芷江始末[J].人民之友,2015(08):15-16.
[2]吴和平.论芷江受降的历史地位——与卢彦名等商榷[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03):47-53.
[3]何咏梅,黄彦.抗战遗产之芷江和平文化资源的特点及其现实价值——兼论“受降胜利”牌的打造[J].怀化学院学报,2017,36(08):30-33.
作者简介:姓名:彭芷荟1986.08.29,女,苗,怀化市新晃县,本科 研究方向:文物宣传与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