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丽 戚旖航
浙江省松门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丽水学院
摘要: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马克思也多次提到,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文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作文 真实 开放教学
一、原生态理论对当下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近几年,如果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大众媒体(尤其是广告),不难发现“生态” 这个词语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城市”、 “生态旅游”、 “生态海岛”、 “生态森林”、 “生态鱼塘”……这一切似乎向我们昭示:人,已经开始注重对生命原始状态的高度关注:关注生态,也就是在更高层面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如果我们把“生态”的视野悄悄 拓展,拓展到我们的课堂当中来,拓展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领域)中来,那么学生的作文,理应是没有经过他人强制、命令的影响,顺其自然,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熟知的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
二、原生态理论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实践
(一)敢于开放追求真个性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拘泥于教材要求,教材中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教材中以什么题就以什么为题,命题空间狭小,要求僵化划一。因而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而并非孩子自己“心有所思,情有所三而后撰作”,如果指导不当,还会造成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要撒消这些人为的框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 作文内容,自由倾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这样撒消这些框框呢
开放时间。现行的课程表中安排一星期两节作文课,根据教材中规定题目来练习,一般第一课时教师在学生毫无积累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传授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开头等等写作技能,第二课时让学生习作。这种模式持续了几十年,结果让学生“写文色变”。在这点上,美国小学生的习作过程让我们深受启发,他们的习作题目不是当堂布置,也不要求当堂完成上交,而是提前布置相关 主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采访、研究、实验。如写《我的妈妈》要 学生自己细心观察妈妈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再访问爸爸、奶奶、外婆、邻居 等,了解妈妈。然后翻阅别人是如何写此类文章的,最后综合借鉴他人的种种表达、布局谋篇的长处,写出一个真实的妈妈,不象我们的小学生在教师里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编个“假”妈妈。
开放命题。笔者认为翻门应该大胆打破教学常规,不唯教材。就命题而言,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个性要求。实践证明,好的命题能让孩子们写出具有时代性、生命力的习作。如:《今天,我出洋相了》、《给本·拉登的一填充信》、《空气告状记》等,常常让孩子们常写不 疲。让我们记住叶老先生的一句话——“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 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
开放文体。
开放习作体裁,就是要淡化文体意识,习作体裁应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来决定文体,用自己喜爱的方式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观点。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但除此之外,还应有想象作文,如编童话小 故事、给寓言续写、写科幻作文、实用性作文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儿童的作文引向一个广阔的天地。
(二)引入活水 积累真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语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笔者认为,要让孩子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孩子的习作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参观 访问、浏览观光、调查研究等等。我们还 让知道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关许多互通之处,把其他学科的特色引入作文课堂也能奏出奇效:喜爱实验的,不妨让他写写实验的过程,感受,性的发现;喜爱画画的,不妨来个“画画编编”编故事,编儿歌等:喜爱音乐的,不妨听听乐曲,遐想一 番,把心灵的感受串联成文……如此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作文教学联系,能有效地解除孩子“无米下炊”的困难还 能使孩子乐写、愿写、会写。
(三)真心赏识鼓励写真话
“作文就是拿笔说话,写文章就是想心思。”(叶圣陶语)想说什么写什么,让学生自由选择,要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然而我们在教改实验过程中却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怕于写真、羞于写真、懒于写真等种种心理偏差,如果不即时纠正,任其发展就相反地会导致学生写假话、谈空话、讲大话、甚至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以下这些。
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丰收;大海宽容了河流,才有了浩瀚。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
鼓励学生写放胆文。放胆文是儿童在自己的交际领域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的一种语言形式,会培养儿童敢想、敢说、扬善抑恶、明辨是非的勇气和品格。儿童在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 活以及自己的生活的生活小天地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展开独立思考的方面面 都是放胆文的题材。指导儿童写放胆文,是要让儿童说真实的事 和真心的话,表达真情实意。
(四)锤炼思维 从小备真眼
引导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不能只在事物的表面进行,要用思维的犁铧,钻透 生活的岩层,找到有价值的矿床,掌握事物背后的“真实”,即从小培养孩子们睁开“第三只眼”,即心理的眼睛,情感的眼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人和事物,注意和别人生活实践中人格美的轨迹,教师要从学生审美能力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透过 外表美认识内在美,透过行为美认识心灵美,透过现象美把握本质美。如组织学 生外出野炊,品尝饭热菜香,享受烹调劳动带来的欢乐时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美 的道理。总之,孩子的潜能就象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宽容每个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心灵以充分的自由,才能让孩子在习作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我”,用童心童言去写童趣童真,朝晖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努力实现学生习作的“原生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程功、陈仙梅《教育心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4] 杨金林《为语文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江苏教育出版社
[5] 钟雅玲《语文课外作业差异性设计和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