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瑛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 300384)
摘 要:大一是学业生涯的早期准备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和毕业后的就业状况。文章主要分析了“00后”大一新生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措施,对大一新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00后”;大一新生;学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部分,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理想的实际行动进行筹划和安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一新生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过渡的重要时期,引导帮助他们在进入大学初期就确立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业目标,提高学习自主性,切实认真的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目前,高校中的大一群体已由我们所熟知的“90后”,逐渐过渡成“00后”。他们与“90后”相比,优越的家庭环境以及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使他们具有更加开放、活跃、个性鲜明等特点。但同时他们也表现出自我意识较强,承受挫折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习焦虑,过分依赖网络和手机等现象。因此,必须针对“00后”的大一新生的思想和特点,引导新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为完成大学学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校学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不足
1.学业生涯规划起步晚
目前,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已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必修的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帮助,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忽视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学业生涯规划。
2.缺乏学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教师
我国大部分高校进行学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的教师主要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而大部分辅导员在学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有限,未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对专业学习的介绍,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很难有针对性的指导,且辅导员平时在学生管理方面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3.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缺乏系统化和个性化
目前大部分已经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高校仅仅把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内容,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意义的讲解,且集中授课,忽略了对大学生的自我分析、职业测评、个性化目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阶段评估的引导和教育[1]。
二、“00后”大一新生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对学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大一新生大多刚从高中式的学习生活中走出,习惯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被动接受教育,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业和职业缺乏主动思考,不能将学业与就业相结合,就业意识还比较薄弱。以天津某高校300名“00后”大一新生为调研对象,我们制定了学业生涯规划相关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55.33%的新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没有规划,32.67%的新生存在规划职业生涯的想法,但是不明确如何规划,12%的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初步明确的设计和规划。大部分新生认为到了大四再制作简历参加面试积极找工作就能顺利就业,却没有认识到大四顺利就业的基础是大一到大三的努力和积累,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就形成将目标和规划进一步细分到每学期各个阶段的行动的思维模式。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体系,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中。
2.缺乏专业认识
高校中一部分新生录取的专业并非是第一志愿填报的专业,他们对现在所学专业不认可或不感兴趣,部分同学存在转专业的想法;一部分学生虽然按所报专业录取,但大部分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报专业,自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较浅显。调查数据显示,大一新生中对自己专业非常了解的只有2 %,对自己专业明确了解的占到15%,对自己专业基本了解的占71%,对自己专业完全不了解占12 %。而大学的学习是以专业为导向,大部分大一新生不能够依据专业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
3.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00后”多数新生把考进大学作为学习的终点,认为进入大学就不用努力学习了,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面对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充裕的课余时间,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学习方式由高中老师、家长时时督促到大学自己主动自觉学习的转变,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校园内的大量普及,“00后”学生对电脑和手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独立学习研究的能力降低。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把过多的时间消耗在了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电影视频等互联网娱乐消遣上,甚至因上网而旷课,影响了学习甚至最终延误了学业。
三、“00后”大一新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分析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是大学学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大学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业性人才与综合性人才的重要任务,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要强化实践环节的锻炼和综合能力的发展[2]。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才能获得规划学业生涯的动力。此外,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模式已经由“老师手拉手教学生学”转变为“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还要指导学生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模式。
2.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仅为高校培养了高质量人才,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的整体学风建设。从大学学习生活到专业培养,需要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等高校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促使学业生涯规划从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学习指导等方面同时入手,齐抓共管。因此,要选聘乐于服务、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才,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辅导员为骨干,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双师型”队伍,邀请企业导师进校介绍企业需求以及在大学期间如何提升相应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3]。
3.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高校要对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提高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要引入生涯规划理念,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此外,高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全面培养,除了讲授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当承担班主任工作,参与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相关培训,加强协同育人。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动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做好学业规划奠定好基础。
4.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指导活动
学业生涯规划应当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在入学初期,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和新生学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学业计划。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新老生交流会等丰富多样的教育指导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促进学风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
[2]孙兆风.论学分制条件下大一学生的学业规划[J].科技资讯,2007,(30)
[ 3]田庆华,陈爱良,雷小珂,张鹏,张景欣,黄文魁,张凯.大学新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及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