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颜升
浙江省兰溪市外国语中学 邮编:321100
摘要:新课改后,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科学;教学模式;探索与评价
引言:以往科学教学在初中教育中并不受重视,且教师教学方法较为滞后。在课堂中多是讲解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环节循环交替,这与新课改理念并不一致。因此,如何顺应教育发展需求,合理开展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趣味课堂
传统教学中,初中教师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且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较高的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多媒体的特点就是趣味性较强,直观性较强,对提高教学效率有较大的帮助。而且,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1]。举例来说,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电荷与电流》一课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节约用电的公益广告,然后询问学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谁能说说电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引导教学主题,还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在讲解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小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如果老师说大家的身上也可以产生电,大家会相信吗?下面就让我们来体验下电的魔力吧!”通过多媒体播放通过摩擦产生静电的视频,并让学生模仿。先拿出直尺靠近碎纸屑,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特殊现象。然后将直尺用头发摩擦再靠近纸屑,就会发现纸屑被吸附到直尺上。这种先用教学视频引导,再实践探究验证的方式,可以让其对科学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探索欲望
初中科学学习中涉及较多的实验内容,究其根本,这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实验环节,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可以让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科学实验也成了中考必考内容之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举例来说,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分离》一课时,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维,“大家知道食盐是从哪里来的吗?”学生回答:“海洋还有盐湖。”教师则继续追问:“那么食盐是怎么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呢?”学生则会回答:“晒盐。”通过短短的沟通可以看出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之后引导其观看视频,了解食盐的制作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蒸发结晶外,是否还有其他结晶方法。在课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并让学生配置70摄氏度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吸管吸取一滴溶液,并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是否有晶体的出现。认真观察和探索后会发现溶液中会逐渐出现一些晶体,教师则可以就实验现象,总结这种方法为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及适当的思维引导,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设计特定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合理引导学生思维,通过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其积极讨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举例来说,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浮力》一课时,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方法。初中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投影展示“人浮在死海上”、“船在海上航行”等视频及图片,并让学生说一说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谚语的理解。合理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对新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人为什么会浮在死海上呢?”由于学生对浮力这一概念并不了解,很难回答这一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准备一盆水,将空的矿泉水瓶放入其中,让其观察矿泉水瓶的运动情况。并让其用手尝试向下按压矿泉水瓶,感受浮力,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教师也可以利用浮力来讲解“人浮在死海上的原理”,其实就是死海海水给予人体的浮力大于人体重量造成的。这种创设情境并合理提问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更好的探究科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课改后对各科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初中科学的教学地位在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并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森挺.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视角谈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1:159-160.
[2]翁丹英.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