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0100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繁荣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处于同一区域的乡村发展却非常滞后。为了平衡区域发展质量,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乡村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推动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就必须在城乡规划视角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乡村产业和资源等方面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努力提升我国的乡村发展水平。
关键词:城乡规划视角;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1乡村振兴战略出台
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是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更多关注城镇化规模,目光聚焦城市,忽略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因素,“老少村”“老人农业”、农民进城的心理和生理适应问题、村庄“拆并迁”系列问题以及农村地权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证明了传统的城镇化增长模式难以带动城市和乡村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应对城镇发展难题,2013年中央发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实现乡村振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举共进。实现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也要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绝非一日之功,不能追求毕其功于一役,还要依靠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政治制度,同时发挥全体中国人遇大事而齐心共力的历史使命感。此外,还要看到中国乡村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也存在差异,乡村振兴不可一概而论,搞全面铺开,极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应实现精准振兴,“宜振则振”。
2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2.1现有的乡村规划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的发展需求
现有的乡村规划不能够满足村民生活的经济各方面需求,无法改善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加上没有实质的指导性规划方针,做不到与城镇的发展接轨融合。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村庄缺乏有效的统筹体系,人口、用地、产业布局规划后续无法落地实施等。
2.2乡村建设上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有一系列的法律是针对规划管理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地方政府部门也依据中央的法规颁布了地方性规章制度和部门规章制度,用以约束和管理乡村规划。但是在实际中,仍旧有部分村民将房屋建造于永久基本农田之上,随心所欲,这不论是法律意识的浅薄还是知法犯法造成的恶劣后果,都是在阻碍乡村振兴。因此,在农村用地的规章制度方面,基层政府应该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办法,并且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意识到违反规章制度的危害,杜绝各种影响乡村规划的问题频繁发生。
2.3农民主体在乡村建设中参与度较低
由于在乡村规划中政府和农民缺少沟通,没有普及乡村规划的优势,许多群众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对规划的内容毫不知情,当农民或者基层干部无法深刻认识到乡村规划的积极意义时,就会造成产业单一、村庄建设难以管控,从而影响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完成度,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
2.4对文化资源建设的认知度较低
文化资源建设的完善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十分重要,但是不少基层组织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为产业发展才是乡村规划的唯一途径,忽视了乡村规划中的文化资源建设,这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文化资源是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的再发扬,它可以充实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初期文化资源建设的数量小、规模少、方式单一、管理不善、缺乏内容等,乡村文化供给不足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且效果不好,文化产业的缺乏使得村民对事物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意识欠缺,继而无法充实村民的内心世界。
改革的本质不仅仅是生活得到改善,更是需要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和村民的精神世界,但若是无法提高村民和基层管理者对文化资源建设的认知度,就会导致乡村振兴处于无法饱和的状态,无法彻底达成实现改革创新的总体目标。
3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3.1构建全新的城乡关系
首先,加大“新乡村建设”“城乡统筹”等战略的实施力度,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保持乡村与城市地位的平等性,以乡村人口和乡村产业为基础来刺激乡村的内生性增长。其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乡村生产力要素流向城市,而城市的生产力要素却并没有顺利地流向乡村。对集体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可以突破乡村集体封闭性的桎梏,从制度层面上加快城市生产力要素流向乡村的速度。再次,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差距的拉大,使得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与城市相比,并对乡村地区的人口聚集以及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提高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覆盖率,以有效提升乡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保障乡村生活的舒适性与便捷性。这正是实现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最后,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乡村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对乡村地区原本闲置的土地进行重新利用,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合理的优化。
3.2发展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
首先,对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学习并借鉴城市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大力发展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但不能盲目复制城市产业发展模式,避免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与乡村实际情况不相符,而造成严重的乡村资源浪费问题。另外,还要推进农业供给改革,提升乡村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其次,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依然非常单一、传统,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方面也显得力有不逮。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管理理念进行改变,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渠道和发展渠道进行拓宽,并加强特色农业的发展,使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再次,加强先进生产设备与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对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乡村生产的现代化发展。最后,在保障乡村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当地乡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电商产业克服乡村传统销售模式的弊端,通过旅游产业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
3.3加强乡村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加强乡村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可以对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将其与旅游产业进行结合,借助旅游产业提高乡村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有效性。其次,站在城乡规划视角下对乡村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明确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例如,在旅游景区周围,可以对乡村建设用地进行开发改造,使其成为与旅游配套的酒店、民宿等旅游基础设施。
3.4提高乡村地区的人口素养
人口是保障乡村建设措施得以落实、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只有提升乡村地区的人口素养,才能够使其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内涵,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落实乡村规划内容。对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当地的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要加强宣传,通过对乡村振兴工作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养老模式,确保青壮年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参与乡村地区经济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满足“三农”工作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想科学合理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对当前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城乡关系,发展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加强乡村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乡村地区的人口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玉杰.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 2020(24):228.
[2]张敬东.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 2019(33):213.
[3]游畅.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初探[J].中华建设,2018 (0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