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颖 吴诗雨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摘要】本文以宁波高校为例,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舆情传播现状,通过研讨正确舆论引导方法帮助高校解决在此情况下的舆论问题,保障师生权益,维护校园环境安定,为构建高校清朗网络舆情空间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舆情传播
一、宁波高校舆情传播现状
(一)高校舆论传播主体
截至2018年末,宁波共有高等教育院校15所,在校学生15.6万人,学生基数较大,对于整体高校舆情把控难度大、持续力度强。高校舆情传播主体除了高校学生、老师、职工之外,还包括毕业生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等。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学生由于其自身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需要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1]当前宁波高校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舆情传播机制与引导方式并不健全,舆情危机下容易处于被动状态。人们对某事件越好奇,越不安,该事件越具有不确定性,并且该事件与传播主体相关程度越高,传播主体的批判能力越弱,则越容易构成流言。[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和不安,在高校极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意见并传播,易引发恐慌和动乱。
(二)高校舆论传播渠道
第一是人际传播。众多人员密切聚集在高校中,地理距离的接近也决定了人际传播是高校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高校中的人际传播主要是口头传播、社交软件传播等,若给客观事件加上个人主观看法,容易“三人成虎”。第二是校园媒体传播。高校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关注度远高于其他媒体。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校园内张贴的海报等。合理利用高校的官方校园新媒体平台,有助于高校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提升校园形象,完善校园文化。[3]第三是大众媒体传播。高校舆情传播大众媒体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主要出现在社会新闻以及民生新闻板块。高校负面信息在大众媒体上的传播辐射范围非常广,容易给高校带来不良影响。
(三)高校舆论传播特征
第一传播速度快。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增加了高校舆情传播渠道,提高了高校舆情传播效率。前一秒刚发生的事件,下一秒就可能被放置在公共平台上,并且还可以及时更新信息。第二影响范围大。高校一直以来都是舆论的聚集地,一旦发生影响范围可能遍及全国学生群体。好的舆论导向促进高校整体发展,但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关心则乱,部分传播主体容易带有情绪不理智地去叙述和讨论事件,传递错误地舆论,会把高校不利地位中。[4]第三事态易突发。高校舆情普遍突发,关于事件的某一观点迅速传播形成舆论。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和涉及范围更广。一篇言论或文章的发布在私人媒体或公共媒体的发布,就可以引起一场舆论风波。
二、高校舆情传播阶段与机制
(一)舆情初显期与舆情触发机制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舆情刚开始可能某个主体只是发布了一段话、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微小,最终却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风暴。“蝴蝶效应”是指在拟态环境里,把关人弱化,大众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形成的一个意见众多的混沌情况,没有一个单一主导的意见。[5]这一阶段的舆情规模较小,强度较弱,容易控制。
(二)舆情发酵期与舆情传播机制
发酵期的舆情与初显期相比,舆情的表现更为强烈,持续时间也更长。当一种意见的数量超过三分之一时,就会形成舆情;超过三分之二时,这种舆情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自媒体的兴起,导致高校舆情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弱把关性等特征,传播主体能更轻易地参与到某一事件的讨论、扩散中。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人们的恐慌情绪作祟,舆情发酵得更快,若不及时处理,造成的影响更大。在意见数量在三分之一时,就应引起关注,及时监测辨别信息的真伪。
(三)舆情衰退期与舆情阻断机制
最后高校舆情渐渐衰退,舆情阻断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谣言止于智者,公众不再带有主观情绪地看待事件;另一方面政府或高校权威机构、事件当事人等出面澄清事件,公众的观点靠近真相,舆论恢复平静。又或事件并未完全解决,但已有新发生并更能引起大众关注的事件浮现出来,传播主体将注意力转向新的事件。但这时,舆情只是暂时的掩盖和平静,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再次触发。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类大众密切关心的问题,必须是事件得到彻底解决或澄清,不能是由于时间或新事件的出现而淡化。
三 、高校舆情引导方法
(一)完善引导机制
高校应完善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舆论引导机制。针对内容的发布、互动话题的设置、评论及转发,制定相应的流程及规章制度,完善相应的审核与监测机制。不仅要做好官方权威信息的发布,还要积极引导好对官方信息的二次传播,辐射向更多的群体。积极发动高校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例如校园网红、知名人物、学生干部等进行传播和转发。
(二)创新引导手段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应创新舆情的引导手段。高校不应该只通过单一的媒介渠道进行引导,应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地在媒体矩阵进行发布和引导。校园媒体平台可以把信息以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到受众,在时间上具有优势,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官方消息;传统的大众媒体平台具有权威性,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往往更需要权威的媒体来证实相关信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传播速度上具有很大优势,且传播范围大贴近传播主体的媒介使用偏好。
(三)健全反馈渠道
突发事件的发展或爆发过程中,因事件本身对不同学生的影响程度,建立差异化解决方案,以应对困难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不同需求,即统一性、差异性的解决方案或社会政策。高校本身不应该只将眼前问题作为唯一推动解决重点,更应该针对事件结束后、学生群体受到影响后的后续问题做好准备与解决措施,防止因此类事件的延伸问题。
参考文献:
[1]叶玲.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17.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405.
[3]徐福山.微传播时代高校舆情管控的困境与对策【D】.中国高等教育,2018.
[4]孙洪庆.大数据时代高校舆情导向机制【D】.继续教育研究,2018.
[5]李洋.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其引导【J】.青年记者,2018,10.
项目名称:2020年度宁波财经学院大学生校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4222005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林佳颖,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2018级广告专业,本科在读。
第二作者兼指导教师:吴诗雨,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助教,2012级青岛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培养,思政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