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才斌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摘要】
家校共育是一门学问,其水平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从一个失败的家校共育案例出发,引发我对家校共育效果不佳的思考。从地位不对等、信任感和家长素养等方面分析家校共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同时,又从“情感账户”、沟通方式和因人施策等三个方面谈提升家校共育效果的点滴实施策略。
【关键词】家校共育 信任感 沟通方式 实施策略
一、一个失败的家校共育案例
“小D爷爷,今天找你来主要是想了解小D的家庭情况……”办公室一顿愉悦的交谈后,我问道。
“他爸爸妈妈都在国外,没有电话”70多岁的小D爷爷顿时警觉起来。
“我这个孙子都是我带大的,有什么事直接跟我联系!”他生怕我继续往下追问。
……
“我很佩服我这个孙子,有些话我讲不来的他都能讲来,很有水平,就是不听我的话,应该是六年级的时候撞到了不干净的东西……”他坚定地说。
“那是迷信,其实只是正常的叛逆而已”我宽慰他,
“今天上午体育课捣乱被体育老师带到班主任那里,所以今天才请你过来谈谈,这是刚刚他写的说明书,写完让他回班级吃午餐了……”我强颜欢笑。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停课?没写完就不让吃中饭吗?是谁给你们的权利?”小D爷爷听到孩子在校表现不佳的话后转而变得愤怒,他开始断章取义。
“你们经常打电话给我,就是想把我的孙子弄走,我是不会走的。坏学生才要你们教,好学生哪里需要你们教?……”他的话说得越来越难听,大声嚷嚷着走出办公室,留下愕然的我们。
这是一个失败的家校共育的个案,联想到身边总有家校共育不畅通,甚至家校共育反而把问题激化的现象。我开始深入思考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家校共育不能达成效果的原因及对策。
二、家校共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家校共育中地位的不对等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地位应是平等的。而在家校共育中,这种平等的关系往往容易被打破,变成一种主从关系,老师是“主”,家长变成“从”,教师是权威,“理”站在教师一边,因为在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眼中,往往是孩子在校“闯祸”或表现不佳,才需要家校共育,老师才会联系家长,家长自然应变得“理亏”,此时家长主要工作只是配合,变成教师单方面的提要求,大多数家长和老师也习惯了这种角色代入,家长服从教师的各种“命令”,故大多时候家校共育比较顺畅。而一旦出现有个性的家长,敢于挑战这种关系,家校共育则矛盾重重!
(二)家校共育中双方的不信任
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有力保障,家校共育中,家长和学校双方的信任很重要,没有信任,双方的合作步履维艰,就会陷入貌合神离的尴尬境地。
家校双方都要有共同的信念:坚信双方都是为了孩子好。唯有如此,才能放松戒备,真诚的开展合作!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常有“护犊子”的心理,当老师以家长难以接受的方式或一味的指出问题时,部分家长往往觉得脸上无光而“临阵倒戈”,转而把矛头指向老师。
(三)家长的性格与素质水平差异
家校共育中我们经常面临家长的不配合,不配合的家长既有很多共性,又有明显差异。就我的观察,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推卸责任型,他们经常摆出一种无力感,似乎承认了自己的无力感就可以不用再为此事操心,可以逃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二是针锋相对型,他们潜意识里就把老师视为假想敌,想尽办法在家校合作中占据上风。三是质疑批判型,不认同学校的做法时,就开始质疑老师的专业性。
三、有效家校共育的实施对策
(一)建立家校“情感账户”,增强信任感
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安全感”,能够增进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有了信赖,即使拙于言辞,也不致开罪于人,因为对方不会误会你的用意。所以信赖可带来轻松、坦诚且有效的沟通。家校共育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家长不配合老师的现象,很多时候是因为家校情感账户的“余额不足”,出现“透支”,人和人之间都靠“情感账户”维持,这种情感账户可以带来信任感,将大大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家校生活中,聪明的班主任会主动快速建立起与家长的“情感账户”,并定期“存入”情感。作为班主任,平时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建立起与班主任的情感纽带,特别是家访,这是最直接最坦诚建立情感联结的方式。
(二)注意家校沟通方式,做到互惠互敬
每个孩子对于家长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在家长眼中都是块“宝”,每个家长对孩子都存在一定的“护犊子”情结,对孩子的否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家长的否定,对孩子的肯定则是对家长的褒奖。因此,在家校沟通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家长的隐私和自尊,只有让家长获得了足够的尊严感和成就感,才可能发自内心的配合学校工作。因此,在与家长沟通时,不管当时我们的情绪多糟糕,都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本质上先肯定他,前期工作要做充分,“赏识教育”在家校共育中不可或缺。而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就事论事,要客观地让家长知道这是要认真对待和改变的,并要和家长一起分析可改变的契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家校沟通中给学生贴标签,如用品质问题、害群之马、愚蠢等,更不能表现出厌恶和歧视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互惠互敬,为家校共育创设轻松愉悦的目标。
(三)根据家长类型因人施策,共建同心圆
并非所有的家长都理解老师的工作,再加上受到不良社会舆论的影响,有些家长对教师工作不认同,甚至存在偏见,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教育好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不应再“麻烦”家长,反映出部分家长教育素养的欠缺。因此,对于家校共育中不同类型的不配合家长,我们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共建家校共育同心圆。
对于推卸责任型的家长,我们可以平时多将孩子表现优秀的一方面及时反馈给他,甚至在公众场合进行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教育孩子中增强成就感,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对于针锋相对型的家长,老师可以“主动示弱”,面带微笑,向家长耐心解释,共同探讨对策,通过实际表现赢得家长信任。对于专业质疑型,我们要表现出好学之心,高度评价他们中肯的提议,同时要强势展现我们的专业性,及时打消家长对我们的疑虑,争取他们的支持。
总之,家校共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们不仅要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读心术”,读懂家长的心思,对家长多一份理解和耐心,并常反省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而努力改进,用心用情实现家校共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史蒂芬柯维,高新勇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