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水彩人物画中水与彩的表现手法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李旭利
[导读] 水彩画是人类绘画史上较为古老的画种之一,自水彩画由西方传入我国起,先辈水彩画家就在不懈倡导水彩这一新的画种,使其逐步在我国发展且一直延续至今
        李旭利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 210046
        摘要:水彩画是人类绘画史上较为古老的画种之一,自水彩画由西方传入我国起,先辈水彩画家就在不懈倡导水彩这一新的画种,使其逐步在我国发展且一直延续至今。水彩人物画的表现技巧也不断精进,其中因“水”而生的偶然之美、肌理之美和意境之美,水色不同配比产生的不同技法。以及“彩”的不断丰富,色彩的属性和搭配方式让人熟知。使其拥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效果。
        
        关键词:水彩人物画 水 意境 色彩
        
        一、水彩画的历史起源
        水彩画是在人类劳动中产生的,原始时期开始出现,古代埃及的卷轴和波斯艺术中的细密画也属于此类画种。欧洲4世纪,水彩画逐渐产生,到了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升腾,地质学和制图学的产生,透视学和色彩学的完善,使得水彩在经济和军事中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继而发展为独立的画种。被称为“英国水彩画三杰”的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康斯泰勃尔和理查德帕克斯波宁顿在英国水彩画的最终形成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水彩画的热潮接踵而来,英国水彩画的技法更加完备,体系进一步完善,风格水平日臻完善。与此同时,水彩画在美国蒸蒸日上,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彩画王国”,大卫理勒米勒得、安德鲁怀斯、法兰克韦伯和查理斯雷德等画家各领风骚,为美国的水彩画发展锦上添花。
        清朝康熙之后水彩画传入中国,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和德国画家艾启蒙等西方画家来中国访问,并在之后担任了宫廷画家,开始传播西洋绘画。西洋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被国人所欣赏并应用。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了繁荣的商业城市,天主教在这里创办了画馆,向国人传授西洋绘画技法,培养出了我国最早的西洋画家和水彩画家。在任伯年的画册中可以发现,他效仿了很多西洋水彩画的技法。我国最早产生的水彩画理论技法的书籍是徐泳清的《水彩风景写生法》。民国初,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西方美术教育为原型的美术学院,在各个美术学院任教的教师都是名家大师,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水彩画家,陈秋革、王肇民、李有行、李剑晨等艺术大家,艺术队伍在不断扩大,艺术风格也十分迥异,水彩画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波高潮。抗战时期,水彩画的发展受阻,但仍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以抗战救亡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水彩艺术家们创造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此方针的指引下,水彩画得以继续开展。20世纪50年代又受苏联绘画的影响,水彩画开始向写实的方向发展。60年代英国水彩画在中国的展出,开阔了中国水彩画家视野,自此架起了中西方美术文化交流的桥梁。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一代的水彩画家敢于创新,脱离了传统水彩的固有模式,展现了新一代水彩艺术的风貌,画风不断突破,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中国水彩画逐渐成为具有现代感的艺术样式。
        水彩画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画种,它既拥有轻快透明,畅意之感,又随艺术家思想情感而变,或厚重或洒脱。水彩人物画随着水彩画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彩人物画家们在探索的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创造出了一幅幅不朽的佳作,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二、水彩人物画的表现技巧
        (一)水彩人物画中“水”的表现手法
        水彩画也被称为“水的艺术”,“水”是达到诗情画意的物质媒介,其中蕴涵了深刻的精神意义,“水”是冲击艺术家创造激情的原动力,挥洒自如的在笔尖行走。水与色在纸上渗透、交融,使形色变幻莫测,营造出似梦似幻的意境。
        水彩人物画以 “水”来作为媒介调和颜色,画面效果轻快透亮、变幻无穷,由此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但是介于“水”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其艺术表现中就认识水、利用水、并充分发挥“水”等方面十足敏感,在水彩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偶然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给艺术家带来一些挑战,但也正因为如此,为水彩人物画的走向提供了诸多可能,通过控制水份制造奇特肌理效果,艺术家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以及对客体的认知,有意或者无意的塑造出水彩人物画的肌理美,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艺术家借助水的特性,将其胸中之意,心中之情传递于笔端。
        在水彩人物画中,水起着稀释融合颜料的作用,由于水彩人物画中水色不同的比例分配,会产生干画法、湿画法以及干湿结合法三种技法,这三种技法是水彩画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干画法在行笔运色过程中水份添加很少,不需要水色进行衔接;湿画法在色彩未干时,互相交融,营造柔和画面。此外,水份的多少还直接影响着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变化,水份越多,明度越高,纯度越低,但透明性会越强,反之,水份少,明度就低,纯度就会高,透明性则会比较弱一些。艺术家依据水色的配比,根据审美需要和表现物象的不同,创造出水色淋漓、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在本人的作品中,大多数是以干湿结合的技法来完成的,所表现的人物可灵动可厚重。威廉卢梭弗林特用水表现出女性柔嫩皮肤的美感,他喜欢用特质粗纹水彩画纸作画,塑造的形象寥寥数笔,但仔细观看形体、水份、色彩面面俱到。安德鲁怀斯善于用水表达出厚重人物的美感,他喜欢用挤干水份的水彩笔沾色来表现肌理效果,其画面质朴厚重,色彩饱满。水彩人物画因水而生的独特美感和丰富内涵,用水构建起透明生动或是苍茫厚重的画面效果,体现了朦胧含蓄的艺术魅力。


        (二)水彩人物画中“彩”的表现手法
        说到水彩中的“彩”,那就不得不提到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他画作中令人炫目的色彩,实验性的创造和大胆的革新,让人佩服不已。他的一生致力于如何更为有效的表现出让画家们颇为头疼的光,最终探索出了独到的艺术见解,而且其艺术成果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18世纪末,水彩画还被统称为色彩画,多数作品是在素描稿的基础上加以淡彩敷色,因为色彩的局限,对大自然的风景难以复制描绘,也难以达到炫亮的效果。英国水彩之父保罗桑德比在水彩表现光线和空间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带领水彩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透纳的出现,则引领了颜料的改革,他把这一方法运用在早期的作品小局部中,使颜色纯度不再那么高,由此衍生了颜色的过渡。中年时期的作品色彩更为多变,这都得益于他日复一日的探索研究。技法上的天赋加上勤于实践的品质,使得透纳掌控颜料极为自如,他奠定了英国水彩画的色彩基础,并使其更加完善成熟,他的成就极大影响了同时代和后来的艺术家们。
        后来的艺术家们在透纳“彩” 的基础上,不断将水彩人物画完善。美国水彩画家查尔德雷斯的肖像人物十分引人注目,作品构图鲜明,色彩感觉微妙,寥寥淡彩就构建出形神兼备的人物状态。斯坦米勒与其相反,他的水彩人物画色彩饱满,喜爱用比较鲜亮的颜色来塑造人物,像纯度较高的亮黄色、橙色、蓝色和绿色等色彩,都是他善用的颜色。
        水彩人物画中“彩”的纯度高低和冷暖会使人产生兴奋感和忧郁感,与此同时暖而艳的色彩会有扩张之感,相反,冷而灰的色彩则会有收缩感,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色彩的错觉现象。色彩还会有软硬感和轻重感,暗色坚硬,纯度低会有重的感觉,而明色柔软,纯度高则感觉轻。
        水彩人物画中的色彩搭配在保罗桑德和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及后来的艺术家们研究色彩时所做的探索和训练之后,给我们提供了更为便捷明了的色彩搭配方式。当然,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些色彩搭配训练,加深对调色的理解和运用。
        三、水彩人物画的创作发展
        现当代的水彩作品创作大多数以创作人物为主题,课堂上的教学亦是如此。集中的反映了创作者们关于如何掌握水彩人物画的绘画技巧、表现形式和内涵传达方面以及在现当代中国如何发展的反思和探索。
        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来研究和实践西方绘画的发展,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水彩人物画所体现的朦胧美感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意境不谋而合,为西方水彩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契机。如何借助而不是照搬西方绘画是中国艺术家为之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艺术家们并不希望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只是停留在模仿西方绘画的阶段,他们更加希望中国水彩人物画能够突破西方绘画的藩篱,注入更多的中国文化,成为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的中国水彩人物画。许多水彩画家在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实践着,再加上对艺术的激情,发挥着想象力与创造力,从题材、内容、形式以及技法等各个方面入手,使水彩绘画语言更加丰富多样,完成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水彩人物艺术作品。叶献民的作品正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代表,他在中国传统水墨的基础上,加入西方水彩人物画的精粹,创作出无数彰显时代个性又根植于东方传统审美价值体系的中国水彩人物画。
        本人进行水彩人物画的创作时,在掌握了基本技法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元素。在人物服饰的处理方面更倾向于大笔触的塑造,用树叶拓印、用纸沾色、用笔滴色等方法来处理背景或者需要出大效果的地方。在学习时,不单是水彩人物画的理论和技法,也会多观摩欣赏优秀水彩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借鉴、模仿并培养自身独立的个性化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发挥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并不断进行艺术实践的训练,将自身所学和内在潜力充分体现在绘画作品中。
        四、结论
        水彩人物画的发展与创作,经历了好几代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蓬勃待兴。如今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之下,中国当代水彩人物画在题材、形象、技巧等方面逐渐多元化发展,艺术家们思考并探索着传统艺术和时代审美的深奥微妙。水彩艺术的创作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也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冯信群等.人物水彩画艺术[M].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08)
        [2]戴慧.浅谈水彩创作中“水”的研究与运用[D].原创文学作品,2015(03)
        [3]孙琳.水彩画技法中“水”的表现与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08)
        [4]刘微.论水彩人物画表现中的造型特征[J]. 美术大观,2012(05)
        [5]屠维能等.造型基础+水彩画技法[M]. 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12)
        [6]尼古拉·摩贝等.像透纳那样画水彩[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01)
        [7]柳毅.艺术与创意设计实践教学丛书:水彩人物画[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05)
        [8]郭静.对水彩人物画创作的一些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2015(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