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朱艳容
[导读] 最近,薄弱的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朱艳容
        (广东省博罗县三乡中学,广东惠州 516151)
        摘要:最近,薄弱的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当前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试图探索新时代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原因;新路径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成为近期的教育热门话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当前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试图探索新时代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劳动教育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期,笔者对本校(农村中学,位置偏僻,远离市区)初中3个年级,共1454人,进行了一份家务情况问卷调查测试,结果显示,完全不做家务的竟占了29%。 暑假,我校“千师访万家”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据访谈结果和观察,我校农村中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不强,这令人很担忧。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当前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农村中学的劳动教育被挤兑。以前每周一节的劳动课,现在几乎取消,被主科完全挤占了。学生劳动任务多是教室和宿舍卫生清洁,有些清洁区都不用学生负责,直接承包给清洁工人。学生一心学习,劳动实践机会减少。其次,农村家庭的劳动教育几乎被忽略。随着社会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小孩被加倍呵护,许多家庭不再要求孩子做家务。再次,农村中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出现偏差。有些学生认为:劳动就是等同于流汗流血,劳动就是跟脏累挂钩,劳动就是对违纪学生的一种惩罚方式……
        二、造成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应试教育大道其行,学校围着应试转。文化课受重视程度较高,师生将大量时间投放在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成效,没有被真正重视,也没有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已被淡化,挤兑。
        第二,家庭经济好转,家长过分溺爱小孩。现在农村生产半机械化,生活半自动化,不再依赖人力,初中生缺少了许多家庭方面的劳动实践机会。农村的劳动生产,如:收割稻谷,现在主要靠收割机、汽车运载。农村的日常家务活,如洗衣、做饭,有洗衣机、电饭锅代劳。加上现在的中学生家长,大多数是 70后、80后父母,他们大多不重视劳动,也不希望孩子辛苦劳动,所以他们在教育子女时,很容易忽略劳动教育。另外,农村留守青少年多,爷爷奶奶宠着惯着,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没有养成劳动习惯。
        第三,社会不良劳动价值观,误导农村中学生。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劳动价值观: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养尊处优、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现象。尤其是网络主播,靠低级趣味、靠投机取巧轻松赚钱,获得了让人垂涎三尺的劳动成果。作为留守的农村中学生,他们既无法深切体会父母的苦与累,还更羡慕这种赚钱方式。这不良的劳动价值观,无疑很易误导人生观还不成熟的广大农村中学生。
        三、探索新时代农村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一)学校层面:学校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
        1. 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部分,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健全的。加强对劳动课程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制定独立的劳动教学方案,规划足够的课程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工作。向教师提出严格的教学要求,要求他们按照教学规划组织劳动活动课,定期检查教师教学记录表,以高质量监督促进高质量教学工作的展开。定期指派专人查课、听课,保证劳动课教学效果。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体会劳动者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自觉树立劳动意识,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班主任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科任老师可结合本学科特点,适时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例如:语文教师上《观刈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学校饭堂可策划光盘行动,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加强对劳动环境的营造,创设良好劳动学习氛围,发挥环境影响作用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劳动意识。如在教学走廊中张贴宣传劳动光荣性的海报,在课间休息时间播放一些与劳动相关的音乐,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劳动教育主题影片等。通过日复一日、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变学生对劳动形成的错误认识,使其更积极地学习劳动知识、参与劳动活动。
        3.设置适应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围绕增长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为主,加强家政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使课程服务于日常生活与学习,让学生爱上劳动、喜欢劳动。建议劳动课程设置贴近学生,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可开设这样的课程内容:生活小秘籍,家务课,美食汇,收纳整理术等等。如:课程“美食汇”,教会学生认识食材、调味品,学会使用厨房工具,做家常菜、本地特色菜。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最起码,会炒青菜、会做一道本地特色菜,会煲一种汤。“民以食为天”,相信学生会喜欢这样贴近生活的劳动课程。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可这样安排:如学生观看学习视频《花样系鞋带》,学生模仿学习,同伴互助互评,展示劳动技能。活动设计尽量地直观、形象,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习得劳动技能。劳动课程的教师,最好挑选比较擅长某方面劳动技能或者比较喜好某项劳动技能的教师担任。例如:美食汇,挑选擅长厨艺的老师担任。建议中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教育课程,以选修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依据自己兴趣爱好选课,也许能更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依托劳动实践场所培养劳动能力。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体验,探究得来的知识,才是比较稳固的。而要把劳动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必须要有实践。校园主要的劳动实践场所有:一是清洁区。学校要对学生清洁区的劳动时间、劳动过程、劳动目标作出细化规定,各班级利用好班级清洁区进行劳动实践。二是学生宿舍。农村中学,位置较偏僻,大部分学生都寄宿。初一新生,开始寄宿生活,应培养独立自理的劳动能力。如:洗衣、刷牙、鞋子摆放、床铺整理、衣服晾晒等等。三是教室。教室里,应细化学生个人劳动项目:清理个人桌面、整理好书本摆放、讲究资料叠放等,值日生完成教室清洁、物品摆放、门窗开关等常规劳动任务。
        5. 注重分享、评价劳动成果。
        每一次劳动,教师要注意收集资料、图片、视频,尤其注意劳动前后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带来的变化,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劳动的实惠与快乐。这是劳动成果的分享。联合宿舍教官,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宿舍内务整理大赛等活动。这是劳动成果的评价。分享、评价劳动成果,将激励学生更热爱劳动。尽可能以积极评价为主,重点表扬学生的成长和积极变化,使其自我满足感得到满足,让他们在参与劳动中感到骄傲和快乐。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他人过程中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其自我完善。
        (二)家庭层面: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时,家长应身体力行,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小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养成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平时,家长应抓住衣食住行等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坚持下去,掌握扫地、拖地、做饭、使用常用的家用电器、收纳衣物等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初中毕业前,每个学生要掌握好基本的劳动技能,做到生活上能自理。节假日,倡议小孩亲自买菜做一顿饭。这个过程,家长全程陪伴、指导孩子完成。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技能,又锻炼了他的独立能力,还稳固了亲子关系。丰收季,建议小孩减轻父母或爷爷奶奶负担,帮忙晒收稻谷,采摘龙眼荔枝,体会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为促进家长对学生的劳动引导和监督,教师也应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传递正确的劳动理念,转变其对孩子过于溺爱、呵护的思想。甚至在必要时,还应该提醒家长加强对社会劳动活动的参与,以身作则地影响孩子。
        (三)社会层面:社会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
        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劳动者,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宣传劳模事迹和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中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敬业奉献的良好风气。政府部门,鼓励社区、村委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如:乡村宜居环境整治,邀请学生积极参与村委或者社区组织的美化环境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美好恬静的乡村生活中感受参与劳动的快乐,使其在乡村劳动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掌握更多参与劳动的正确方法。同时这种切身参与和感受,还能让他们形成更加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社区也可以在国家法定假期,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如厨艺比拼大赛,学生在社区中施展劳动技能,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精神上也变得丰盈。适当融入一些竞争元素,对学生参与劳动的行为和表现做出比较,向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奖励,以此激励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和更用心的劳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持续为参与活动的学生带来新鲜感,使其始终保持参与热情。交警部门,可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周五放学交通疏导志愿者活动。民政部门,重阳节应配合学校做好孝亲敬老活动等等。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不是单凭个人之力就能办到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接着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相信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学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檀传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课教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