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路径探析—以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基层党建品牌为例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陈勇
[导读] 应用型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三全育人”各环节中
        陈勇
        (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 成都 611745)
        摘要:应用型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三全育人”各环节中,还应坚持“党建引领”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把关定向和“引擎”作用。2019年9月以来,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以创建基层党建品牌为契机,大力开展“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活动,坚持党的领导,努力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融通发展,探索“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落地。
        主题词:党建;课程思政;引领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2019年9月以来,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以创建基层党建品牌为契机,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品牌课题(《“三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理念,用好党建“绣花针”,找准课程思政建设的“落针点”,绣出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育人有机融合,让所有课堂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我们党领导教育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2]。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教育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作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新方向,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方法、新途径,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保障作用,确保课程思政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有可能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完善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3]。高校党组织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探析如何引领教师党支部主动站到立德树人的第一线,承担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职责,对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好党建引领“绣花针”
        作为应用型高校,如何把握新时代、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新趋势,承担新使命、新任务,发挥党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擎”作用,这是值得深思和探寻的问题。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抓住创建基层党建品牌契机,运用“统筹整合”思维,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机制创新”,构建“组织保障”,大力发挥党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穿针引线”作用,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融通发展,探索“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扎实落地[4]。
        (一)强化“顶层设计”
        艺术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坚持“高站位”,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这一根本理念,用“党建引领”筹划全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学院院长和党总支书记为主要负责人,教师支部书记、学生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为主要成员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性举措,开展顶层设计,制订和实施“党总支牵头、全员参与、聚焦三进、分步落实、强化实效”的总体建设思路。2019年10月,艺术学院颁发《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组织保障和工作要求进行了界定和细化。同时,召开全院教职工教育教学改革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扎实行动。
        (二)探索“机制创新”
        艺术学院主动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院年度工作和党总支年度工作任务的重要内容之列,党政齐抓共建,共谋“课程思政”建设之路。为有效推进建设进程,在广泛咨询、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党总支牵头、党支部推进、教研室落实、骨干担当、全员参与”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同时,在学院党总支指导下,教师党支部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每个教研室成立了党小组,将分散在各教研室的教师党员有力地凝聚起来,成为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
        (三)构建“组织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实施党总支、教师党支部和党小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不断引导教师加深对课程思政核心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肩负育人责任”的使命意识,努力构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其中,党总支书记积极与教师支部书记沟通探讨,答疑解惑,帮助教师支部书记拓宽视野和站位;党总支成员与教师党支部成员共同挖掘、提炼适合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和典型案例,并协调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院内外专家建言献策;教师党支部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支部日常工作内容,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普及教育,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技能比赛,持续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党小组成员在教研室会议中,主动分享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升。
        三、找准党建引领的“落针点”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课程,而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是一种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各类课程相融合的“大思政”课程观,旨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艺术学院立足实际,从“搭建团队、创新方法、引智提升”三方面切入,找准党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落针点”。


        (一)搭建课程团队
        在深入分析、全面权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艺术学院遴选出《设计构成》、《平面广告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三门专业课程,用于承担基层党建品牌课题,并精心挑选和组建由教师党员及骨干教师领衔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其中,《设计构成》课程团队由教师党支部书记亲自担任负责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团队由教研室副主任领衔,《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团队由骨干教师负责。三个课程思政团队组建后,团队成员共同参加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研或教学竞赛,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讨论、撰写融入了思政元素的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案;共同提炼德育元素和典型案例,着重聚焦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等育人元素;共同录制示范课程和开展教学评价;共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创作品设计当中[5]。
        (二)创新工作方法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艺术学院凝炼出“三抓工作法”,即:抓关键人物、抓关键课程、抓关键环节。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人,选好课程承担人至关重要。在考虑课程承担人时,有意选择责任感强、授课技能好的教师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以及教师党员担纲,以发挥其榜样和引领作用;在遴选专业课程过程中,有意选择能较好地挖掘思政元素、并有典型案例支持的课程来承担;“三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环节,“进教材”主要抓承担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案设计、德育元素的提炼和典型案例收集,“进课堂”主要抓课程思政课堂评价体系建设,“进头脑”主要抓成果转化,将课堂所学切实转化为设计作品、大赛成果和社会实践成效。
        (三)引智促提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艺术学院采取“请进来”方式,学习兄弟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的较好经验与做法,努力提高“课程思政”授课技能。2020年4月,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邀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前来传授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共享思政元素资源,如何加强交流沟通,如何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内容。2020年10月,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再次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来艺术学院,帮助梳理前期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经验得失,补齐短板,并为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言献策。
        四、党建引领绣出“效果图”
        在“三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授课技能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也进一步增强,尤其在学科大赛、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中涌现出大批成果。 
        (一)织就教育教学的新画卷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承担课程的教师主动地学习和理解思政内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学内容上,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丰富了教学内涵。此外,承担课题的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方法、技能,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其中,课程思政团队2名教师在2020年分别发表了两篇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论文(即:《“课程思政”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索—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和《思政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此外,还有两个课题(《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设计构成”为例 》和《从案例教学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以《平面广告设计》为例》)被学校批准立项。
        课程思政在促进教师能力、水平和视野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大幅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陶冶了爱国情怀,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还促使学生在学科竞赛、服务地方、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中取得了极大成效。在2020年四川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四川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和第12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比赛中,艺术学院学生共获省级以上奖项58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2项,优秀奖9项。在2020年第三届“天府工匠杯”工业设计大赛、四川省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晶鲲鹏”国际设计大赛和四川省大学生数字艺术作品大赛等比赛中,学生获各类奖项1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2项,优秀奖120项。此外,100余名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师生墻绘志愿队,发挥绘画特长,投身高校驻地乡村振兴和公园城市建设,先后在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国家农业大公园、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安德镇广福村等12个地点共绘制墻绘面积约800平米,其事迹被“青春郫都”、“文明郫都”、“川观新闻”等媒体和成都市郫都区融媒体中心《分享—青春在乡村振兴中闪光》节目广泛报道。另外,还组建了以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为骨干的四川工商学院非遗社团,通过“教育培人”+“产业扶智”+“平台孵化”方式,深入学校、社区、乡村、企业第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先后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活动10余次,帮扶3家非遗企业,参加社区志愿服务2次,其传承保护活动被中国广电总台、《今日头条》、《四川教育新闻网》、《搜狐网》等媒体广泛报道,点击率超过20000人次。
        (二)激发支部建设的新活力
        将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融通发展,不仅使“课程思政”成为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新载体,而且为教师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注入了新活力。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党支部承担起最主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职责,支部书记和支委一班人主动将课程思政纳入日常主题党日活动和教研室会议研讨中,自觉将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推动支部建设中常见的“虚”、“空”等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基层党建变得更实、更有成效,从而支部的战斗力和活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让教师党员站在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前沿,教师党员的身份意识进一步增强,先锋模范和引领作用更加凸现,形成了教师党员争当排头兵,勇挑重担,努力成为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育人能力强的教学骨干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通过基层党建品牌课题建设,实现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育人成效明显,基层党组织建设焕发出新活力,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党建引领和助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效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殿文,孙倩楠.抓牢新时代党建 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N].大连日报,2019-09-10(005).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陈宝生.乘势而上?狠抓落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教育部网站,2021-02-04.
        [4]池晶.高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初探[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9(10):66-67.
        [5]孟津竹,王军祥,?任大林,李青山,张靖宇,?徐畅.“党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以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26):187-190.

        作者简介:陈勇(1971.06),男,汉族,四川仁寿人,硕士,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文化交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