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昂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中学
内容提要:怎样开展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言”的教学,以诵读引领字词句的落实,培养文言语感;又要注重“文”的熏陶,提升品味鉴赏的能力,感受国学魅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诵读??品味??鉴赏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综观初中语文课本,以语文版为例,六册书中。内容涵盖古代主要文体,如:诗、词、曲、铭文、记、传、等数多种文体。时间跨度从《诗经》时代至近代初期。可以说,文言文承载着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学习文言文可以鉴古知今,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特别是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加大,在文言字词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其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加强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基本人文知识的普及。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偏重于“言”的教学,死扣字、词、语法,忽略了“文”的鉴赏学习,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的面目全非,学生无法认同其深刻内涵,致使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养。
怎样开展文言文教学?如何通过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国学”兴趣,提升他们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课改的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教学中只有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才会使教学变得充满诗意与活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自觉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读得琅琅上口之后,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大意,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试想一下传统私塾背诵式教学死记硬背虽不足取,但通过读来培养语感、积累存储,进而引导理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读的方式很多,范读、默读、朗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读长句要准确断句。一定要读得准确、流畅、有感情背诵,展示学生能力。背诵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背诵,是传统的练习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和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一般要求在讲完课文之后再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历代名篇佳作,篇幅较短,富于节奏感,易于背诵,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都是短小的诗文或文中的精彩片断。结合学生实际,在学习负担不重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地增加背诵一部分诗和短文。背诵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如: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阶梯式背诵。
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让学生大致梳理好文义的情况下,不应再咬词嚼句,应把重点放到背诵上来。通过线索式板书串联起重点字词。梳理完以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一般来说,一两遍即可熟练。再增加难度,不看板书,闭上眼睛,进行背诵。最后通过个人抽背、男女背诵比赛等灵活方式进行强化。在逐段的进行突破以后,就可以连起全文,进行整体背诵。曾听一位老师上杜甫《登楼》一诗,在老师酝酿的诵读氛围中,老师沉郁顿挫、感时伤怀的特点不言自喻,学生所得远远超出此诗所要求的目标,在下观摩的我也忍不住激情荡漾,沉浸于古诗美好的意境中。可见“读”的感染力有多大。
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更高层次的是“文”的处理,就是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一、语言之美,重视品味。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又依赖于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从品味语言入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教授《爱莲说》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欣赏文中的形象美。首先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然后请学生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通过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外在姿态的描绘和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二、情感之美,挖掘精神内涵。言为心声。任何文章,特别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和理想的执著追求。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联系现实,比照自身,去浸润其中,涵咏体味,则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认识,引起强烈的共鸣,深刻领悟到其中的美来。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思考我们今天的劝说技巧。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文章中委婉的劝说技巧,明白了劝学者的的良苦用心,坚定了决策者改革决心。《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那凄凉哀怨的思乡之意;《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和款款深情,时时刻刻都在感染着学生、引领着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之美,自觉传承文化。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曹刿的英勇善战、墨子的长于论辩、庄子的淡泊高雅、唐雎的不辱使命……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向我们展现出情感美的光华。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解读浩瀚文化的文言文,理应获得我们的热爱。让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们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爱上文言,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为“国学”的普及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