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张秀菊
[导读] 温儒敏教授提出:“语文教学通常讲‘听说读写’,哪一样最重要?

        张秀菊
        陕西省汉中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温儒敏教授提出:“语文教学通常讲‘听说读写’,哪一样最重要?‘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鉴于此,为了让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更高效,我在教学实践中,始终着力抓好两个环节——阅读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老师   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鉴于此,为了让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更高效,我在教学实践中,始终着力抓好两个环节——阅读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所谓“无我”,就是阅读时眼里心里只有作品,这种“无我”的境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温儒敏教授在在谈到阅读时多次讲到“沉下去,多读些作品”。我理解的“沉下去”,首先是阅读态度的问题,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为读而读,敷衍了事;然后是一个阅读方法的问题,“沉”即“沉浸”,不浸其中,怎知其味?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当采取适当的手段,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先沉浸到作品中去,即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使整个身心沉醉其中的阅读,进入阅读的“无我”之境。
        作为语文老师,我有一个切身体会,不怕学生不懂,就怕学生不读。只要他埋下头,沉下去,真正浸入作品,至于是默读还是诵读都不打紧。在全身心的阅读过程中,他就会产生或愉悦、或凄凉、或明白、或困惑、或同情、或憎恶等情感体验。这样,必然会激起探究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完全沉入作品,进入阅读中的“无我”之境呢?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巧设情境,营造气氛
        鲁迅先生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解读文学作品,要充分尊重和着意营造学生的审美心境,淡化学生初触作品时认知的目标意识,充分顾及作品情感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营造一种其境其质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尽快融入作品。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采用了配乐范读导入法,和着《渔舟唱晚》的背景音乐,我诵读了课文的前四段。由于我对作者朱自清的为人为义崇尚已久,因此在诵读时不免情感流露,进入“无我”之境,仿佛是我心里颇不宁静,月下独步,独自享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在这种情景氛围之中,我不失时机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很快,他们在典雅柔和的音乐声中进入到“无我”的阅读之中,从而完全沉潜到作品深处。

从作者布列的文字符码去听“蛙声”和“蝉鸣”;去看“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和“璀璨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去嗅花香幽幽、荷芳缕缕……这种“无我”的读书境界,不但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轻松愉悦地读书,而且能更透彻地理解作品、赏析作品。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我在执教莫泊桑的《项链》时,没有在一开始就先介绍作者和相关年代背景等资料,而是用了一段浅显明了的导语:“有一位姑娘,她年轻又漂亮,尽管出身寒门,但她上过教会学堂。她梦想成为上流社会的新娘,穿漂亮衣裳,住豪华厅堂,沉醉于灯红酒绿,天天都有快乐时光。借来一条项链,一夜间让她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实现了她的梦想,却让她陷入了无尽的悲凉……”,学生们听到这里,立刻有了阅读兴趣,很想一探究竟。趁着劲儿,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他们进入“无我”的沉浸式阅读,去充分感受作品。
3、情感外化,感染学生
         好的语文老师自己首先应该充分研读领悟作品,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由于“引导者”激情涌动,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进入了状态和情景,沉浸于奇妙的文字之间。我常常引导学生,读杜甫的诗,你就当自己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看李白的诗,你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楚狂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当然,阅读的“无我”尽管能使学生得到原汁原味的体验和美的享受,但这毕竟是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而阅读的功效远不至于此。因此,有了第一阶段“无我”的沉浸式阅读做铺垫,第二阶段“有我”之境自然水到渠成。所谓“有我”,就是在涵泳作品之后,浮出水面,跳出作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教师适当用问题引导,适时稍加点拨,让学生合作探究,揣摩交流,心灵碰撞,他们自会有自己的美的感受,有自己对作品的感悟,有对人性中高贵品质的崇尚和追求,也有对人性中丑恶的东西的自觉唾弃,也有对作品的赏析和对作者的品评。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与文本展开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阅读和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领悟文本丰富的精神内涵。阅读的过程,就是将我们的感受和思索、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过程。我在多年的执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全身心地读完一篇作品后,不等老师讲解提问,他们就已经表现出阅读之我见。如:读完悲剧作品,个个满脸凄迷、怆然;读完喜剧作品则个个喜形于色;读完讽刺作品则或不屑、或叹息;读完哲理性作品则个个满脸的宁静与思索;读完优美的散文与诗歌,他们的眼神和表情都是那么沉醉与憧憬……这分明是他们读懂了作者与作品。
         当然,这“有我”的阅读境界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根据不同的篇目,不同风格的作品,采取不同的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民主气氛,设置难易适中、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师适时启发点拨,时刻关注学生的探究和交流过程(当然,在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过多干预),记下那些在探究中的知识点和疑难点,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最终才能在学生“无我”的沉浸式阅读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语文素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进入作品,领悟作品。我们语文老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树立服务意识,在激趣、组织、引导、答疑解惑上多用心思,多下功夫,始终把学生放在阅读主体的位置,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怎么“无我”地去读,激发学生如何“有我”地去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温儒敏谈阅读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