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语言教学中美育渗透问题及有效对策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李贤坤
[导读] 古诗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李贤坤
        北流市北流镇新芝小学,广西北流,537400

        摘要:古诗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语言具有精炼性的特点,不仅蕴含着隽永的语言涵义,也具有深远的语言意境,能够带给学生不一般的语言学习感受,可有效提升其语言素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提升其思想素养与审美素养。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开展古诗教学时,应注重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美育,为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优良的条件,让学生在体会古诗的语言之美时,喜欢上学习古诗,并使其提高自身的古诗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语言教学;美育
        
        美育是小学义务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教育内容,教师有必要将美育渗透到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其从小接受美育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从古诗的精炼语言入手,挖掘其审美内涵,让学生在品味古诗语言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还要使其深刻体会到它们文质兼美的语言特色魅力,从而提升其美育素养。
        一、小学语文古诗语言教学中美育渗透不足的问题
        古诗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而在古诗教学中,语言教学是重中之重的教学内容,只是教师在这一古诗语言教学中,却更加偏向语言知识教学,如古诗语言的翻译、古诗语言内涵的解读等等。尤其是在乡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中,这种偏向于语言知识讲解的教学现象更是明显。这种教学现象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教学问题:对美育渗透不足的问题。教师的古诗语言教学中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对美育缺乏重视度,甚至很少将其融入语言教学之中;二是美育与古诗语言教育的融合深度不足,没有充分体现在美育的教育作用,导致语言知识教学的比重依旧偏大,覆盖了美育的教育光芒。
        二、美育渗透在小学语文古诗语言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小学语文教师应正视当前古诗语言教学中缺乏美育的教学问题,并且认可美育在古诗语言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首先,美育能够让学生在赏析古诗语言时,学会欣赏语言美,增强学生对语言内涵的感知能力。在以往的乡村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让学生解读古诗语言内涵,导致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语言学习氛围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应在美育渗透的情况下,避免灌输性教育带来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语言学习过程,使其主动学习语言知识,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其语言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将美育融入到古诗语言教学中,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审美素养,学会发挥自己的审美意识,对古诗语言内涵进行更好的深刻体会[1]。乡村小学生的审美素养水平较低,语文教师要确保古诗语言教学质量,需重点关注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对古诗语言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
        最后,教师在古诗语言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美好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好地围绕古诗语言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其更深刻地领悟古诗语言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古诗语言理解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乡村小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得还不够完善,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水平也并不高,需要教师针对乡村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全面改进古诗语言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打造具有美育特色的古诗语言课堂。
        三、小学语文古诗语言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古诗朗读,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
        在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非常基础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古诗语言的精炼性极强,教师要增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感知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巧妙的朗读,进而在朗读时感知古诗语言的韵律美,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印象,如这篇古诗的语言声调比较动听、语言旋律比较和谐、语言韵律具有节奏美等等[2]。一般而言,教师会从古诗语言的平仄、对称以及押韵等方面入手,对古诗语言进行赏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语言的这些特点。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对这篇古诗的语言内容进行巧妙的朗读。在学生朗读时,可发现诗句中的最后一个字“麻”、“家”、“织”、“瓜”等均属于平声,而且具有押韵的特点,同时,“绩麻”和“耕织”、“当家”和“种瓜”这两组词语具有对称性的特点。从整体上来看,这首古诗的语言具有明显的韵律美,学生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可体会到这些古诗语言蕴含的乡村劳动内涵。对于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耘田”、“绩麻”、“耕织”、“当家”、“傍桑阴”、“种瓜”等等词语与乡村的劳动画面、日常生活画面联系起来,使其带着情感去朗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学习效果。
        (二)加强情境创设,感受古诗语言的情境美
        情境创设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情境体验的教学活动。在古诗教学中,有些古诗语言非常生动。若是学生对古诗语言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则可在脑海中浮现古诗语言相关的生动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觉地展开联想,进入到古诗语言内容相关的生动画面之中,使其感受古诗语言特有的情境美[3]。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环境相关的要素,将其整合起来,建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让学生能够融入这一画面中感知语言的情境内涵及其美学特色。例如古诗中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黄沙”、“穿金甲”、“楼兰”等等词语能够让学生联想到关外的战争、战士,学生可围绕这些词语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进入到边塞生活场景中,体会当时战士们的从军生活,深刻感受这篇古诗的语言内容中体现出来的情境之美。
        (三)加强课堂讨论,品味古诗语言的艺术美
        在古诗语言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讨论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古诗语言蕴含的艺术美进行赏析,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自主表达出自己对古诗语言的鉴赏体会。对此,教师可合理地设计一些课堂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讨论活动,主动围绕问题,对古诗语言进行鉴赏、分析与解读[4]。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一课中,教师可抓住这首古诗的语言内容,设计这样的讨论性问题:“‘脱’在第一句古诗里起到了怎样巧妙的作用?从‘金盆’到‘银钲’这一过程,稚子究竟做了什么?‘钲’能发出怎样的声音?‘玉磬’是否与它相呼应?后文中的‘玻璃’是指什么?它的声响又是怎样的呢?全文中提及了许多与乐器和音乐声响有关的词汇,你们能从这些古诗语言中体会到怎样的艺术美?”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时,需要结合本篇古诗的语言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个性化的赏析。这篇古诗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其中的语言知识时,可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与艺术素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美育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从不同途径入手,将美育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会在赏析古诗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素养,并保障学生在古诗语言学习中的实际成效,从而促进学生在古诗教学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毓宁.发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功能[J].文渊(高中版),2020(1):394-395.
[2]周娜伟.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中的美育渗透[J].文渊(小学版),2019(7):224.
[3]褚娜,何善亮.何以"诗美"塑"人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33-135.
[4]张炳玉.略论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家长(中、下旬刊),2020(5):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