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梦婕
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有效的物理课堂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学科素养的养成中,使学习能力得到强化,还应在实践中对更深层次的知识内涵进行探索,才可以学以致用中,解决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实问题。当前的教育工作往往以考试成绩为教学重点,使课堂内容更侧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忽略实践重要性的物理课堂,既使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逐渐弱化,也使物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无法体现。教师应选择符合初中生实践规律的授课内容强化学生学习能力,才能在动手能力的提升中使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教育;动手能力;学习兴趣;物理课堂
引言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对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特点进行掌握,从而强化抽象性思维与探究意识的同时,在科学精神的帮助下成长为崇尚理性的多元化人才。初中生初次接触物理学科,往往很容易在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学习中,感觉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应发挥学科自身的实践性特点,使教学工作不仅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也在动手能力的提升中激发学生参与体验,通过实验活动的参与加深学习印象,使符合初中生学习要求的物理课堂实现有序开展的目的。
1动手能力的培养阻碍
1.1实践空间少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探究意识,尤其正处于重要的青春期,所以独特的行为特点与鲜明的个性发展,都需要教师对学生心理需要进行尊重,才能创建出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但应试教育环境的限制,仍然更重视学生考试成绩,所以教师将大部分的课时安排都集中在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中,因此相应的实践课时减少,很难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出现动手能力弱、自主学习兴趣不强的情况,无法培育出具有积极学习态度的优秀人才。在这种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物理课堂,初中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的教学节奏参与学习活动,学到的知识也仅局限于课本内容中,既没有在思辨意识的延展下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也很少主动对所学知识的深入内涵进行探索,使学生只会在机械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习题的解决,既没有足够的实践空间,在学以致用中强化学习能力,又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下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不对这种僵硬的授课形式进行改变,不仅会使学生实践意识与动手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也会阻碍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1.2课堂氛围沉闷
以教师为授课中心的物理课堂,会使学生始终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参与学习活动。虽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更加快速的对学习重点进行了解,但比较被动的学习环境,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主学习意识。尤其是对于思维活跃的初中生而言,充满趣味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往往更能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并在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加深学习印象,使物理知识体系在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下可以更好构建。但不少教师并没有根据教育改革要求,在授课思想的革新中将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而是依旧以灌输知识的办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沉闷的物理课堂,不仅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无法协调,也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使其不仅容易出现参与热情受到抑制的情况,也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中,使学生动手能力无法体现。
这种僵化的物理课堂,既忽略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也无法体现物理学科自身的科学性、探究性与实验性,不仅出现授课质量大打折扣的情况,也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阻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快速提升。
2物理教育工作锻炼动手能力的路径
2.1创造动手条件
只有学生在动手中进行对知识的深入探索,才能更好增强学习体会,并在学习自信心的增强中使学习效果快速提升。因此,为了发挥物理课堂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对授课观点进行改变,不能一味的按照以往教学要求,将教育重点放在讲解理论知识上,而是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条件,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进行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使有趣的物理课堂,更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要求,也能在实践中激发自主学习意识,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一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进行掌握,并通过变量控制思维的养成,进行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为了更好帮助学生了解内部压强与液体自身的深度与密度间关系,教师可以开展实验课堂,为学生创造动手条件。将学生分为实验小组后,使其利用刻度尺、压强计、透明盛液桶、盐水、水槽、烧杯以及水等物品,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直接学习知识无法产生学习体验感的情况,又可以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学习重点,进而加深学习印象的同时,使物理知识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中能够被更好掌握。
2.2活跃课堂氛围
趣味性强的物理课堂,很容易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对知识的深入探索,所以只有构建比较活跃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在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同时,体现物理课堂的教育性与趣味性。教师设计教育方案时,可以尽量与初中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不再以灌输的方式对知识进行传授,而是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与主动探究意识的提升,使其在积极向上的物理课堂中,既能够强化思辨意识,又能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光的反射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对反射规律进行掌握的同时,能够对反射角、法线以及入射角的具体内涵进行学习,从而结合生活实例了解漫反射与镜面反射,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生活中与光的反射知识点相关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激光笔、透明水箱进行实验活动,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激光笔在空气中可以直射到天花板,但是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却会转移光的方向,帮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进行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往往可以对物理现象进行直观观察,并通过思维意识的延展寻找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更加活跃的学习环境中,既能够激发自主探究意识,又能使学习效果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得到快速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动手能力的养成,既能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能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充满实践性的物理课堂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根据课时安排,有针对性增加实践活动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挖掘。这样既能避免陈旧的教学安排,抑制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使其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使学习体验与实践热情得到提升。教师通过教育形式的创新,可以更好构建与学生实践规律相符的物理课堂,值得被其他物理教育工作者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费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新区.2018,(14).107.
[2]李远继.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培养[J].考试周刊.2019,(59).160.
[3]张建平.深挖物理教材,提升核心素养[J].读与写.2019,(23).170.
[4]淳海波.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引导法的合理应用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6,(6).275-276.
作者简介:肖梦婕(1981年11月24),女,汉族,贵州省贵阳人,贵州省师范大学学士,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物理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还课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复习课的研究,家庭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