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浅谈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王俊瑞
[导读] 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王俊瑞
        山西省襄汾县实验高级中学
 
        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使教学真正走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道路,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和质量,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是所有一线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学设计是一项综合反映教学专业水平的工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学校的校本教研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为什么要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  教什么    设计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2  怎样教    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资源、学生、教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
        教学为什么要设计,理由很多,我认为:(1)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重要是设计者。(2)提高教学效益,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3)体现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对教学的设计水平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强调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思想和出发点,它的本质与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应当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即课堂教学设计应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程”设计,而不是单纯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
2.强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而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抽象概括过程:根据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用问题引导学习,在关键点上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引导他们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思维活动,自己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
        3.强调预设问题,设计自然的教学过程为关键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的以问题引导学习的过程。因此预设问题应有意义,即所提问题要反应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并在学生思维活跃区域,以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才能使学生心理保持积极的、适度的求知倾向。另外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再创造过程应与学生认识过程相融合,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的过程,有足够的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过程必须是“不动声色”的。
    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应该构成一个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当我们所设计的核心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实际问题解决中时,学生的内部情境问题就能顺利地产生。这样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逐层递进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首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的椭圆图片入手,整堂课围绕如何“描述椭圆”核心问题展开。我又把这整个过程分成三个板块。第一版块是:画图形——规范刻画图形。这个板块又分成三步,首先,让学生画心目中的椭圆,并谈谈对椭圆的初步认识,这样使学生的一些缄默知识得到呈现。其次,教师提供适当的工具,规范作图形——形象化认识椭圆,根据学生自己画出的椭圆图形,找出椭圆上点具有的几何性质。视学生回答情况,最后是让学生三画椭圆,完善以上得出的结论,并且找出各种情况下的几何图形。第二板块:下定义——定性述说椭圆。根据以上得出结论,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来述说椭圆,同时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得到纠正和丰富。第三板块:求方程——定量表示椭圆。根据以上得出椭圆定义,让学生选择恰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定量表示椭圆。学生经历和体验探求方程的整个过程,说明方程的繁简与坐标系的选取有关。从而达到了多种层次解决“描述椭圆”的问题,对数学解析几何的曲线方程的研究和认知程序,操作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也提高了解决的问题能力 。
        4.强调三个理解    (1)理解数学  主要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及精神的理解。众所周知,教好数学的前提教师自己先学好数学,只有教师自己对数学思想、方法及精神有较高水平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数学的精神传达给学生,使数学在学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真正发挥出来,(2)理解学生  主要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数学思维规律。只有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知道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3)理解教学  主要是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有遵循了这些规律,反映这些特点,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课堂环境能够提供给每个学生发表己见的机会,有利于树立创造信心,牵动创造思维。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最大特点是互补性。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在相互研讨、争论的环境中激活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应努力建立课堂的“情绪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具有“揭示规律”、“独创”、“发现”之特征、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讲述、板演及板演后的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己见,提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之在争议、提炼、引伸中提高认识,完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必然会激起创造思维之火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