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包绍红
[导读] 小学阶段开展的教学工作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包绍红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虎溪小学 343000
        摘要:小学阶段开展的教学工作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其对于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督促学业,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端正态度去监管学生。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的同时,更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调整心态。本文重点研究“情绪”与“理性”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教学;班级管理;教学策略
引言
        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小学教育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路程中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各个方面都处于懵懂、慢慢摸索的状态,心态没有成熟,对于未知领域十分向往,而且也很容易受身边的长辈和教师的影响,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循序渐进的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关注学生需求和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发挥“情感”和“理性”在班级管理中的功能和意义,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现自我管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当学生还很小并且只能接触到有限的事物的时候。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自我意识都没有健全的体系,无法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常常容易受到周围细小事物的影响,导致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并趋向于失去注意力。这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小学生处于多动、爱动阶段,容易不听教师的指挥,无法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整个学习过程。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表现出正面且威严的形象,而不是单纯的呵斥学生,给小学生造成恐惧的心理。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于班级管理的压力比较大,小学生的不稳定因素容易让教师失去耐心。因此,加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循序渐进的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关注学生需求和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同时结合“情绪”与“理性”,让小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的转换应用
        班主任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攻坚力量,高素质的教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们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课程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教育效率受到限制,学生的主观意识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被抑制,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意识。为了有效地纠正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整合学生的各方面的因素,并在课程中控制好尺度。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期间,科学的抓换“情绪”和“理性”,突出强调“情感”和“理性”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小学班主任的任务重要而又艰巨,要秉承公平且平等的态度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理性”管理“情绪”
        理性是指一个人用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能够不紧张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不慌张,就是常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中的“色”即是焦急的心不能表露在脸面,俗话就是遇事不慌。理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智上,小学生有很多不稳定性,经常因为外界因素影响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伤害自己或是其他同学,教师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被淘气的学生影响,从而造成伤害孩子的严重后果。作为班级的指挥官,教师要以理性的心态管理班级。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班主任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为去引导学生养成德育素质。高中生对于自身的形象很在意,对外界的因素也很敏感,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用自身的德育素养帮助学生、影响学生。


        小学生一天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最长,因此,班主任可以从多种方面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首先,班主任在班级里随时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树立好榜样。面对故意扰乱课堂的学生,要冷静处理,做好沟通并以理服人,不能意气用事,对学生破口大骂,造成学生的心理创伤。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积极地状态面对学生。其次,班主任要对班级制定合理的“班规”。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择班级干部,再收集学生的意见,在平衡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下制定班级的制度,让学生严明纪律,认真执行,相互监督,逐渐养成高品质的人格。
        (二)“情绪”促进“理性”
        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会促进学生们更健康的成长。管理班级除了需要班主任保持理性外,还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班集体。一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要做到的。班主任要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德育活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班主任将教育贯彻到学生身上,从实际分析学生出现的毛病和坏习惯,也从实际中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并且以身作则,从各种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经常在学生面前打扫卫生,爱护班级的植物,表现出热爱班级,热爱事业,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再比如,在小学生犯错误或者与同学闹矛盾的时候,班主任第一步应该安抚学生的情绪,然后询问具体发生什么事情。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龄的小学生在经过刺激之后,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容易表达不清事件经过,或是只会描述经过自己想象加工之后的事情,在这时,班主任要询问多个孩子,充分了解事件。最后班主任再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诲和引导,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孩子们没有留下心理创伤。
        (三)“情绪”与“理性”互相融合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具备了相对的感知情绪能力,但是却无法自觉主动地分辨并管理这些情绪。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情绪化,教师应该联合家长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教孩子分辨这些情绪之间的差异,让他们学会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并学会正确地判断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尤其是在具体教育环境中,在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约束学生,将“情绪”和“理性”融于班级管理,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优化班级管理体系,帮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自我反省,并以此约束自己。
结语
        总而言之,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孩子内心也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如果孩子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甚至其他人对此表现出嫌弃,则更无法及时弥补孩子内心所需的安全感,使孩子封闭自己的内心,从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信任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有机融合“情绪”与“理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姚永军,王增英.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J].文渊(中学版),2018,(11):777.
[2]吴明红.小学班级管理的"情绪"与"理性"[J].新课程导学,2019,(23):15.
[3]董惠惠.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7):197.doi:10.3969/j.issn.2095-4743.2017.27.192.

.
        作者简介:
        包绍红(1969年2月15日)出生,男,汉族,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人,江西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科学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