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玲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德育低效一直是职校教育的一大难题。目前,随着心理学的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心理学课程与职校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提升职校的德育教育。本文首先总结了心理学课程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意义,然后指出了现阶段职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职校德育教育中心理学课程建设路径。
关键词:心理课;德育教育;价值意义;建设路径
职校为提高学生们专业技能,将教育发展目标转向技能教学,而心理学课程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一直被忽视。为了进一步提高职校的德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加大对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投入,还要把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心理学的价值,提高职校德育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大多数职校学生都有着德育素质不高的现象,因此,在职校德育教育中开展心理学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职校德育教育中现状
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数职校的学生存在严重的消极道德现象。在生活中,学生对同学、老师甚至亲人漠不关心,缺乏必要的照顾。在考试中,经常出现作弊的现象。
还有学生甚至出现了暴力、虐待、犯罪的情况。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校没有重视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导致德育教育在学生们中没有发挥到作用。首先,职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这种教学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没有新意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教学形式强调,学生不能在日常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最后,职校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缺乏针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它对职校学生们中的应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职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将心理学课应用于德育教育是职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今心理学家很重视学生心理发展,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主张把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心理变化转化为德育的切入点。同时教育学生的德育意识,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通过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心理学课程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意义
1、提升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形成高度的社会道德观,就会在情感上融入到自己的道德意识,追求自己的行为和社会道德相一致。因此,职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道德教育,运用心理学对学生们的个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将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德育道德规范,能把枯燥无味的德育教育知识与学生们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让学生们更容易,从而提升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这才是心理课程应用于德育教育最实在的价值意义。
2、促进社会思想道德内化
将心理教育的理论应用于学校德育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随机性和随意性,促进学生们思想道德的内化。学校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学课程,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方式不同于道德绑架,将社会道德规范的强加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对社会道德的理解,促进学生们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化。这样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让学生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德育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3、营造关心的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关心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积极自觉地关心和尊重他人,这一理论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心理学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思想道德带来的好处,因此他们会更积极参与社会道德的建设中,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的理解尊重他人。因此,在职校的德育教育运用心理学课有助于创造一种关心的氛围。近年来,由于职校德育教育不符合社会实际,德育教育教学模式滞后,教学效果不彰,学生道德素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开展心理课程的德育教育方式能够能有利于学生们学会关心他人,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职校德育教育的水平。
三、心理学课程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建设路径
1、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
将心理课程应用于职校的德育教育,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德育教育的目的是静态的和动态的结合,强调在心理学课程中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充分全面地发展。大多数职校的学生都存在对游戏迷恋、打架、厌学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德育老师可以应用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性格进行分析,与学生积极交流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心理学的作用,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制定一个合适的德育教育方案,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人生职业目标等,并督促学生定期反馈,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
2、设计并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心理学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德育教师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引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走进学生们的内心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学生的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到德育教学中,构建相应的场景,使学生融入体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们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还帮助学生们更加清楚自己未来职业方向。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律,使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专业。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教育才能有新的发展活力,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的正能量。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拥有高尚的品格,给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教师的示范作用通常比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能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同时,作为一名合格职校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深刻和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更进一步推进职校的德育教育。因此,职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推进职校的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结束语:
学校德育教育是心理教育的社会实践,心理教育是提高学校道德水平的基础和有效机制。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在职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学课程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心理课程在德育教育中更好的开展,职校应该树立德育教育的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心理学的作用,从而推进职校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的有效融入使职校的德育教育真正落实到位,保证了职校德育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世梅. 浅析心理学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504.
[2]石亚肃. 农村初中班主任引入积极的心理学进行德育教育实践[J]. 文渊(高中版),2020(5):846.
[3]赵可佳. 浅析德育和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