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 飞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 邮编:530600
[摘 要]多元化背景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环境,创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农村高中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渗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环境作用,全方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学校要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全方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
1.发挥语言环境的作用。语言的表达可以表达情感,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意义重要。例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绪,又足以强意志。”等之类贴近生活、富有时代哲理的语言,让学生产生共鸣。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我们可以适当安排部分课时的前5分钟,让一位学生讲一则体育运动或体育竞赛的励志小故事,通过小故事激励同学们,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
2.发挥文化环境的作用。学校运动场馆、宣传栏等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文化标语和知识。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团队精神、团队荣誉”、“自信自强、敢于挑战”等标语,让体育教学置身于体育文化环境中,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感受体育运动乐趣,激励学生拼搏、进取、向上的精神,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发挥竞赛环境的作用。随着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中取得辉煌成就,体育竞技活动吸引了农村中学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潮。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体育文化艺术节等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比赛。通过这些具有趣味性、刺激性的体育竞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改善学生的情感结构,甚至让一些学生从不同程度上摆脱烦恼和痛苦,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巧妙地把资源融入教学中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1.和谐互动,创设健康课堂。和谐、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可以促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创设“健康课堂”教育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关爱、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教育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学生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智力的付出,更需要体能的保障,每节体育课教师都应在课前、课中、课后认真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和激励学生,这是教学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信心。体育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精神状态,努力调整自己的良好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行为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挖掘教材,注重心理拓展。体育教材中部分内容,学生感觉比较单调,没有吸引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把教材“改编”成心理拓展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参与、互助、分享中进行学练,既能增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协调合作,实施心育渗透。充分利用体育课组织队形练习的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户外体育教学课中,安排适度的时间,设计队列训练,并给予及时评价。如在队形练习时,学生会体会到个人服从集体,顾全大局,集体协调配合,才能使整个队伍整齐完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大局意识。
三、关注个体心理差异,多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个体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多途径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共同制定运动纠正处方。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基本要求,制定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案。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不同的要求,安排适宜的运动量、运动负荷,重点把握课堂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强化个体课内外辅导。对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利用课外体育运动队的训练时机,主动邀请参加课外运动队训练,针对个性问题,安排相关的体育训练项目,同时增加了个别心理辅导的机会,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个性异常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关注异常的学生,根据不同的特点,提供机会让此类学生多展示、多参与,有针对性地预防和调治学生的焦虑、抑郁、偏执等常见的心理问题。
3.突出体育课堂教学多元化及灵活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施展个人才能,并保持欢乐的心情。所以,在农村中学教育要更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并让学生可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开心地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掌握动作技能,发挥个性,有更多机会表现,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技能。
总之,心理健康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多元化地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有机渗透。加强心理的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当前社会发展要求未来的人才除具有知识外,还要求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春东.体育锻炼需要好心情[J].家庭医学,2002年。
[2] 郭献中.浅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体育科学研究,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