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冯斌
[导读] 中学阶段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危机时期”

        冯斌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   邮编:530600
        【摘要】中学阶段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危机时期”。而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在生理上蓬勃发展,在心理上急剧变化。所以在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到其以后的发展。如今,放眼全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与军事的竞争,但是本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则需要靠教育去培养。本文阐述了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等,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栋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中学生
一.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通过心理健康调查,了解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我们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等方面。
2.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确定教育目标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科,不仅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的责任,而且肩负着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重任。
        我们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等。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正常开展。
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的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快乐学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不仅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要有和谐的同学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虚心协作的学习态度和良好活跃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强化心理训练,保护学生心灵
在学生学习当中,会遇到种种来源于自身和学习内容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到他们的情绪。

所以教师首先要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让他们明白,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集体的力量可以战胜所有困难。从而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扭转他们的弱势心理。
如:在教学中选一些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帮助他们攻克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妙用“教具”,克服障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器材及自身身体素质的影响,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采用条件作业的诱导练习,有助于学生消除情绪障碍、循序渐进的掌握动作技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自信心和顽强拼搏的勇气。
2.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欲表现自己,但也有个别比较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应多关注这部分学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创设成功体验,树立学生自信心
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
        4.欣赏、鼓励增强自信
教师运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提醒学生动作用力时机和要点,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供正确学练方法,使学生心理活动与动作完成在速度、力量、节奏相一致,转移和分散学生的情绪障碍。通过教师的积极鼓励和肯定鞭策,增强学生愉悦感和成就感。
        5.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明确责任,落实保护与帮助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措施,通过保护与帮助,不但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增强学生关爱同学,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利用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比赛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体育竞赛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失败等其他各方面的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总之,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刘金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方式[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2.徐剑;;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J];江西教育;2010年Z3期;
3.黄冬煌;试论如何建立有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