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王凡明
[导读] 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首先要能够认识到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王凡明
        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  甘孜州 626100

        摘要: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首先要能够认识到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特点,进而因材施教,开展学习感兴趣的历史教学活动。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历史知识,从历史的角度和国家的角度来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等。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统一于历史课教学的全过程。基于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入、提炼、诠释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和规律,形成理性历史认知,培养解读历史和总结历史的能力,是每一位中职历史教师的教学使命。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对中职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五大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实现的理论保证,是学习、运用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保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学习、考察、研究历史的科学路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在诸素养基础上形成的分析、概括、总结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将固化的历史上升到思想和文化层面,体现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五大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唯物史观是根本,是历史教学的宗旨和方向;时空观念是学科灵魂,是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史料实证是教学路径,决定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历史解释是教学核心,是习得历史基础上达成的素养和能力;家国情怀是教学延伸,是学生人文追求、精神信仰、民族认同的表达,体现出历史学科“课程思政”的功能。通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二、中职历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
        (一)强调学科思维和学习方法培养
        如何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贯穿于教学,是学科知识能否被真正消化吸收的关键和根本。教师应遵循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开展教学。“事实上,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每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的操作。因此,只有通过结合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的概念、规律教学,使学生在每个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的作用,学科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掌握,思维教学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学科思维和方法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学科学习方法,二是教师的学科教学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遵循“用史实说话”的原则,通过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印证书本知识的科学性,教师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提供全面、真实的史料证据。
        2.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选取有效信息支持书本论点。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坚持有一说一、不说满话的原则。教师切忌给某一事件或人物贴标签,以免对学生研究史料造成干扰,影响学生获取历史真相和本原。


        3.学生比较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异同,从中寻找历史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历史人物和现象的特征,为学生探索历史规律奠定基础。
        4.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应遵循还原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即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形成科学评价。
        5.学生需重视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做出公允的评价,认识时代责任和担当,激发家国情怀。
        (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中职学校历史爱国教育活
        积极应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一样重要,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思考性,中职历史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中主动激发自己的爱国思想。此外,中职历史教师还可以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得自主探究学习课堂的爱国教育更有效和更高效。例如,中职历史教师在引导中职生进行习题分析时,就可以开展自主探究的习题课堂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职历史教师可以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老师在多媒体上所展示的情境题目,并自主探究问题并完成总结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分享”。中职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包含真实历史事件的习题,在这样的习题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和德育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有的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回答“老师这一情境让我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恶毒”,鸦片战争成为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看到那些因为抽食鸦片而变得瘦骨嶙峋,变得家破人亡的人,我为他们感到痛心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更好地立足”等回答,中职历史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外国资本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本地优势,宣传工匠精神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各地的文化各有不同,异彩纷呈。“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讲,我国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手艺非常多,例如文房四宝,因此我国的工匠精神是与历史不可分割的。”可以结合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研究编纂本地著名工匠资料,宣传大国工匠。在贵州历史上,诸如南宋时期重庆合川钓鱼城的修建者播州绥阳(今贵州遵义市绥阳县)冉琎、冉璞兄弟;贵阳人乐家藻撰写了第一部《中国建筑史》;贵州开州(开阳)籍人士朱启钤等,在实业、古建筑、工艺美术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诸如此类“经世致用”“识器为先”的贵州先贤皆可成为历史课堂学习内容,以此激励高职高专学子以他们为榜样,做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
        从炎黄到近代,从二十四史到唐诗宋词,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无不透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传统文化的演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见证者。把学生身边的传统文化结合历史课堂展示出来,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点。
结束语
        中职历史课程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公共必修课程,不再像以前那样可有可无,或者与其他课程共分一堂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本校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青年学生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大国工匠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康.大概念的引入与教育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5(12).
[2]刘庆昌.课堂里的精神空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1).
[3]李松林.论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