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庭
横县平马镇初级中学 530316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推进,初中英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输,而且还对语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加灵活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不足与障碍,并结合主题式语篇阅读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优化对策,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英语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主题式;语篇阅读;优化对策
引言: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发挥主题式语篇阅读的效能与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更加快速准确的掌握和消化难点、重点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激情,最终获得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虽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忽视词汇积累
与其他学科不同,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应用技能,而且还应突破书本和课堂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词汇储量,让学生在提高英语素养的同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但是就当前教学现状而言,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过于依赖教材,习惯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词汇,不仅容易遗忘,而且还不利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增加了阅读难度。
2、缺少课外阅读积累
良好的英语阅读环境是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重要基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词汇语句,还应进一步丰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阅读活动。但是当前英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多以考试成绩为主,繁重的学习任务不仅占用了学生英语实践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而且长此以往还容易引起学生抵触和反感的情绪,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实施。
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英语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教师不仅要完成短语、单词、句式等理论知识的传输,还应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重点和层次脉络,进而提高自身的阅读素质与水平。但是当前英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多以应付考试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整堂课都在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还占用了学生阅读时间的时间,增加了词汇、语法等知识点的教学难度。
二、初中英语主题式语篇阅读优化对策
1、运用软性作业提前预习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渗透国外风俗文化,而且还应突破传统被动、填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词汇储量与阅读速度,促使听、说、读、写等技能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前应当有效运用软性作业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单词、短语等重要知识点的吸收与掌握,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 We need to protect animals.”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布置“Which animal it is?”这种习题让学生结合实际动物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了解不同动物they are in danger(处于险境或濒危)的情形,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了解自身的短版和不足,并体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阅读活动,从而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初中教育阶段受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英语储备、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不同,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既不能让优等生得到满足、体验成功,又增加了中等生及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既保持团队间的综合实力基本平衡,又让组内英语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阅读和体验的机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英语教师应当发挥实践教学的效能与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提升个体的阅读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完成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团体协作的优势,又获得阅读素养的提升。以“ Hobbiess”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爱好用英语汇报展示“ I have a collection of dolls.”“ I spend some of my free time playing football for my school team.”即将生活实践引入英语阅读课堂,又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掌握,从而完成了最终的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巧玲.小学英语主题式语篇阅读的有效策略[J].校园英语,2019(22):91.
[2]孙天明.初中英语阅读整体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5):91-92.
[3]朱启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