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华东 徐成福 林远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是一条以育人为本、兴产促研强学的新路,产学研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应用人才的全面素质,而且还能直接服务于科技和生产发展。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改革,探讨了产学研联合的结合点,进一步研究了符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实训教学体系
前言
当前,我国正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制造业对岗位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大量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等的应用,使制造业的工作从体力操作劳动向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脑力劳动转变。②工作范围拓宽,工作岗位间业务交叉广泛,人员需要多方面知识技能,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骤增。③以个人分工、独立和串行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向团队合作和并行生产方式为主转化。
由于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体系也作相应变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各种技能的培养,如协同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习、生产及研发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它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只限于演示性、验证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现状,实践教学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学生的岗位技能将得到有效强化,且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能较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只有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训练,才能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产学研联合的结合点
产学研联合是实行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的一条有效途径,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合作,必须找准产学研联合的结合点,从学校的职能出发,产学研联合应有以下三个结合点。
1.合作教育是中心,结合点在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转变,各个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无论是高等教育院校,还是公司企业,都将面临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这一问题。对高等院校来讲,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人才的发展潜力将接受来自社会的检验,高等院校的口碑将决定着其生存与发展。对公司企业来讲,产品是否有创新性、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掌握科技前沿、会管理、善经营人才队伍,也就是说人才是公司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可见,抓住教育这一中心、校企合作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结合点。因此,学校应该保证教学一线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要广泛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学校内部要改变以往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封闭状态,以促进学科交叉,从而给予学生多个专业多个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实现知识迁移,不断扩宽自己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能力。企业则要应该安排经验丰富的生产或管理专家为学生开设部分专业课,介绍高新技术和前沿知识,企业专家还要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包括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更迫切的要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和力量。
2.联合科研是基础,结合点在效益
从某种意义来讲,现代化大生产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因此,企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增强,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持。高等学校本身也有科研的职能,因此高校会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造老学科,建设新学科,高校的科研成果也有转化为生产力的需求。因此学校和企业可以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换代等作为合作纽带。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该急生产之所急,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并承担基础研究工作,企业则为学校科研提高一定的经费,简而言之,深入开展科研合作才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动力。
3.社会服务是双向要求,结合点在互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主导地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将全面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因此企业将更需要来自高校的科技和智力支持。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其科研成果需要转化为生产力以寻求社会及企业的支持。这是高校和企业的互利关系,由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事实证明,高校和企业间的各种互利行为,即可以使企业得到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和其他科技服务,从而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及经济效益;又可以使高校及时获取社会需求、科技信息、生产信息,从而根据行业最新动向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结构,选好科研方向,避免学校教学和科研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产学研合作也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二、符合产学研一体化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不仅要构建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还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构建了以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实践、集中性实践、第二课堂实践三个层次,如图1-1所示。
图1-1 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与理论课程对应的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课程实践环节也是按多层次的思路,遵循从基础到前沿、从易到难、从接受到综合应用知识的规律构建的,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三层次”。
其中,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课内实验,如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实验、金工实习等。该类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的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实验类型包括演示实验及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通过形象 演示和具体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应用场景;演示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还具有加强记忆的功能,是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一事实。验证性实验的实验内容往往都是已知的,实验的步骤和知识脉络往往都是明确的写在课本上的,该类实验虽然具有巩固知识的作用,但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该类型的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需要组织专业实验和综合实训来弥补这一缺陷。
专业实验是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如机械制图的机械测绘实验及CAD实训、材料力学的课内实验、机械设计的课内实验、电工实训、液压实验等。专业实验课程也包括了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但专业实验课程更侧重于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是指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将方案实现的实验。
综合实训是训练综合业务能力的课程,它的实验内容是本课程知识及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如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机械加工设备的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训的实验类型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其目的是面向科学研究与社会实际的。
2.集中性实践
集中性实践是对特定主题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知识进行集中训练的组织形式,是获得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其中基础训练包括军训和就业指导等,专业训练主要是指专业实习,综合训练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对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集中性实践应该侧重于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这是学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机会。其中专业实习通常安排在大三或者大二的寒暑假,此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实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也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毕业实习是学生学完全部专业知识后,进入企业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参与一定的实际工作,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获取工作能力的组织形式,毕业实习通常包括自主实习和基地实习。自主实习是学生按照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自主选择实习企业和实习内容,但实习结束后接受学校和企业对其进行评估;基地实习是在学校指定的校企合作单位的实习基地完成实习的过程,实习内容和实习形式相对单一。
3.第二课堂实践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第二课堂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外进行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包括体育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等。科研创新是对知识升华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实践对知识进行消化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要环节。科研创新实践包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科技论文发表、参加科技竞赛、课外参与研学讲座等。为支持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学校或者学院应有专用的基金,用于支持学生的发明创新和科研论文发表。此外,学校应有相关的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知名度较高的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及“挑战杯”等,形成多种科技活动并存的科技创新平台。另外,为帮助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每学期由教师提出一批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申请选题,教师考查后将学生吸收到科研室或项目小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其所选课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当课题组的“小助手”,让其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学生不但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还要参加课题组的小组讨论,从而不断加深对某个研究领域的了解与认知。
结语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构建包括课程实践、集中性实践、第二课堂实践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找准产学研联合的结合点,是深入持久地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永敏.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D]. 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5.
[2] 秦旭.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对策[D]. 天津:天津大学,2001. DOI:10.7666/d.y397770.
[3] 莫山农.地方财经类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0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视角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2018JGA301)
作者简介:
覃华东(1989-),男,广西藤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材料力学行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徐成福(1980-),男,广西桂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新型金属功能材料,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林远艳(1970-),男,广西桂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