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浙江省青田县华侨国际学校 浙江 丽水 323900
摘要: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中学历史教师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概念。
关键词:历史概念;认知矛盾;历史教学
概念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建筑材料,是认识网络上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基础上的,都以一系列概念作为其各种命题及其原理、规律的组成因素,并且作为其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依据。历史概念是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元素,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专题形式出现,每个专题中都是以重要历史概念为核心,展开对本专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形成科学的历史概念显得更加重要。
从历史概念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目标概念的形成以原有概念为基础,原有概念在新的情境中产生认知不平衡,通过连续途径(同化)和不连续途径(顺应)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引发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历史概念形成的契机与条件。
在对历史概念教学中,教师若能创设新旧知识相互冲突情景,改变学生原有的概念生态,展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使学产生“认知不平衡”的紧张感,会大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激起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促进其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
一、提供反例,引发认知冲突。
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历史概念教学中,提供与学生原有历史概念相违背的实例,使学生处于矛盾性或疑惑性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如:在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很多学生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教师这时指出“俄国二月革命”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时学生就是产生“难道并不只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 “什么是资产阶级革命呢?”“怎么去判断革命的性质呢?”等一系列的认知冲突,激励着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探究愿望。
二、展示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如:我在讲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这一历史概念时,有些同学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就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有些同学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产生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工业。于是我提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近代’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指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是不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通过问题的思考,学生会产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近代’不是指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哪些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外商在中国创办的工业是不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等认知冲突。从而会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这一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
三、解决认知冲突,理解正确的历史概念。
在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时,学习者并不一定会转变原有概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历史概论的指导者、促进者,应该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1.诊断盲点,找到更新概念的关键。
关于“代议制”理解,通过概念图可以清楚地发现,第一位同学认为代议制只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代议制,其盲点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理解代议制的特点:选举代表,间接参政议政。第二位同学认为只有资产阶级共和制才是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不是代议制,其盲点在于认为只有资产阶级掌权且间接参政,没有君主才是代议制。因为“代议制”这一历史概念具有很强的理论概括,且教材又是放“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中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暂时对这一制度误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概念生态,针对性地展示关于代议制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2.抓住契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认知冲突当作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一旦发现产生了认知冲突,就要抓住契机,利用好这种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如,我在讲“雅典民主政治”时,就有学生提出“这种民主制度真好,所有的公民都可参政。”我就及时抓住这难得的教学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雅典公民的范围”“雅典的民主的实质”和“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从而更新了学生原有认为“雅典的民主是所有公民都可参政——真好”的错误认知,使学生得到正确认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人的民主,和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局限性”。从而使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3.进行比较,拓展学生历史思维。
采用比较方法就是把一些相近相似的概念,用联系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一方法既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能帮助我们避免概念的混淆。同时,这样做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这也是掌握历史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在讲“新三民主义”时,就有学生提出“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本质区别,于是让学生对“新三民主义”分别与“旧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从提出背景内容、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形成对“新三民主义”的全面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旭英.科学教学概念转变之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
[2]马宁.历史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陈方南.历史教学中的“相异构想”及其矫正策略[J].历史教学问题,2006(1)
[4]辛立奎.高中思想政治基础概念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5]章旭东.物理概念转变的认知过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8(2),第3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