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会
广西艺术学院 530022
摘要:中国有几个亿的农民家庭,把家庭搞好,把家风搞好,既是落实社会主义和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一。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味离不开家庭的德育美育,家庭的德育美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传承,文艺在传承中发挥承前启下的作用。本文讨论文艺之美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为树立文明之风,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农民探索出几点路径。
关键词: 家风;乡村振兴;文艺;文明
导言
2021年,时值清华大学校庆110周年,习近平来到清华美院和师生们亲切交流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http://ent.people.com.cn/GB/n1/2021/0424/c1012-32086668.html.人民网。]”在党的带领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精神产品的需要也进一步提升。让城乡注入更多美的元素,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是乡村振兴的必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文明搞得好,乡村振兴就搞得好。因此家庭文明建设也同样需要注入更多美的元素。
一、社会主义文艺与家庭文明的辩证关系
(一)人才与文化相统一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文明。人才构筑文明,文明反过来推动人类的实践活动。人是构建文明的主体,是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认识真理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建设好乡村文明,离不开人才,家庭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粒扣子,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文明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二)文明与文艺的关系
2015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说“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习总书记的解释了文明的进步特性,与蒙昧相左,与生态、物质、精神、社会和谐相融。但在空间上有地域之分,比如地中海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华夏文明等。林坚(2014)认为文化的出现早于文明,人类发明文字语言的时候便是文化的开始,而文艺是文化的艺术领域。而作为文化的艺术领域,文艺也就早于文明,从形式和内容上看 ,文明是精神内核,文艺是表象形式,其特点是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
文明与文艺是即对立又统一,对立面表现在文艺是艺术之美的实践活动,有优劣之别,在正面上具象化文明;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优秀的精神财富。其统一性是积极的文艺实践创造文明,文明发展的依赖进步文艺。
(三 )社会主义文艺在家庭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文艺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的艺术实践活动,党团结带领人民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家庭文明是指家庭的德育美育功能。社会主义文艺在家庭文明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习总书记首先是回答了家教的重要性问题,“家庭要重视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尤其下一代爱党、爱国、爱民”。进而对怎么教,教什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导下一代到古代经典故事中继承守信崇德、勤俭孝悌的德行。到红色革命文化里汲取爱国主义的精神养分,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感知科学与创新的昂扬斗志。这些故事可以歌颂、描绘或者表演,让躺在纸堆里的故事活灵活现就要充分利用科学与艺术,经过社会主义文艺的再加工,能助力家庭德育美育的效能,形成良好家风。家庭文明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是相互作用,互相推进的关系。借助艺术工具进行亲子教育,就是让家长在孩子心间播下美的种子。
二、文艺与农村家风文明建设的融合现状
家庭是人身心的归宿,万千家庭搞好家风便能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如何搞好家风,文学艺术是抓手,说学逗唱,琴棋书画,是家庭德育美育的教学工具。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转型中的新型农民对文艺的鉴赏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使部分农村地区文艺和农村家风文明建设的融合存在一些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传承文艺的人才不足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智力保障,家庭文明建设受社会风气影响。民间手艺人、文艺人是构筑乡愁的一段剪影,捏糖人、皮影戏、农村杂技、民俗文化活动等是很多人关于家庭团聚、游园赏玩的儿时记忆,依靠这些农村淳朴的技艺,多少孩子熟悉了中国的古典故事,并内化成关爱父母、孝敬老人、保护弱小、热爱家乡的德行。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社会转型,这些精神上的慰藉正在逐渐消逝。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城镇化率提高,人才向城市流动;
2.农村老龄化加速,随着手艺人的老去或离世,手艺也就失传了;
2.经济社会转型,农村青壮年有更多就业门路,民间手艺工作的高投入低产出不具备吸引力;
3.部分农村仍保留“重农抑商”思想 ,手艺人的地位不高。
(二)家庭教育对文艺德育美育的不重视
首先,部分地区仍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初中辍学率较高的西部地区,父母或祖辈希望子孙早日出门打工,挣钱养家。什么琴棋书画,说学逗唱那都是有钱人家或自身挣大钱后的风雅之事,与当下无关。在打脱贫攻坚战时期,政府政策向农村教育的倾斜,农村落后愚昧观念也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地区的“辍学打工”现象减少原因不过是延迟打工的时间,高中毕业就打工的仍是农户家庭的选择。支配这种选择有经济原因更有观念的落后,比如“读书无用论”思想的盛行,家庭一切向“钱”看,对文艺德育美育也就无所谓重视了。
(三)留守的弱势群体不利于家庭文艺教育之风的形成
2021年5月中旬,笔者参加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慰问调研活动,走访村政府,发现工作人员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已成“三农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大量青壮年是农民工的主要来源,留在农村除了老人孩童还有一些不能承接高耗能作业的妇女。隔代养育形不成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单亲家庭无力构建家庭的文娱氛围。老一辈农民从艰苦环境走出来,能吃饱穿暖已是满足,很多老年人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低,下了劳动后往往以打牌、看电视度过一日有一日。精神的空虚,健康爱好的匮乏,稍不注意就走上“黄赌毒”。
(四)文教娱乐场所不足,家庭活动受限
文教娱乐场所等硬件设施不足,单靠家庭教育,其支出成本并不是很多农户可以承担的。脱贫攻坚战略打响后,政府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篮球场、村图书馆。博物馆建起来了,农家乐中有了观影设施。但是在地少山多的村镇仍缺少这样文教场所,一方面受理地环境影响,建设难度较大,山多路窄,单靠邮政物流,成本过大;另一方面,缺少青壮劳动力,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克服客观条件带来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比如笔者在多脉村了解到,受自然条件限制,部分村落仍依赖传统水柜储存生活用水,用水困难都未能有效解决,追求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不大现实。尽管十九大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政策支持,但资源分配还不均匀,这让部分地区仍处在返贫边缘。
三、艺术之美注入家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有美丑之别,优劣之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反映中国人民的积极生活和对美好的期许,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升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目的,这是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让好的文艺下沉到千万个农户家庭,需要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结合实际,探索出文艺如何融入家庭文明建设的几点路径:
(一)加强党对文艺的德育美育作用的宣传
发挥文艺的德育美育功能,不只是学校、社会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党领导一切。家庭教育从来不是个人私事,同样需要党的指导和法治的监督。家风搞得好,社会主义文化更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更能如期完成。《礼记·大学》就说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党重塑家风文明,要讲究策略和艺术。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农户理解文艺在家庭中德育美育的功能。比如评选艺术家庭,优秀的给予表彰,并宣传示范。基层党员是乡村振兴事业的直接领导人,要以身垂范教育好子女,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要讲究言传身教策略,主动从艺术文化中获取家庭教育的灵感和资源。语言艺术做得好,为心灵护航,为成长扬帆。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乡风民俗,做出老百姓看得懂的艺术表达,该批判的批判该继承的继承,家风汇成民风,民风反映家风,鼓励家教对承传统的继不是对祖制的盲从,照单全收,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一个歌声朗朗、富有诗意的家庭往往民主、和睦、友善,在这样的氛围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健全的人格。
(二)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村文艺工作者
让文艺嵌入百姓生活,首先要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电影院、少年宫、剧院都是重要的亲子教育场地,定期举办民俗节,比如逛庙会、赶圩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活动,利用优秀的乡村民俗艺术反哺家庭教育,让乡愁不在是童年记忆;其次,鼓励乡村振兴大队下沉到各个村镇,联络文艺工作者定时定点举办红色展演,为村民搭建健康向上的娱乐平台,丰富农民的业余爱好;第三,加快培养农村文艺人才队伍,提高其待遇和社会地位,为乡村振兴文明保存有生力量。文艺工作者要主动联系农民家庭,用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农民文艺修养。牵头举办琴棋书画培训班,诗词歌赋比赛等,让村民们坐到一起相互交流和借鉴。第四,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鼓励发展文创产业,宣传旅游业,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一方面,家人团圆,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年轻人是创新的动力,产业兴盛、乡村振兴,老百姓经济水平上来了,对精神文明产品自然会有更高质量的需求。
让更多艺术之美注入乡里村舍,是丰富百姓精神内核的重要法宝。百姓积善崇德,依规守法,创新创造,则社会和顺美满,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16(002).
[2]李首斐. 关于繁荣基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N]. 张家口日报,2021-03-25(004).
[3]吴佩芬.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21(01):38-40.
[4]蒋飞云,孙宏云.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和有效路径研究[J].文化软实力,2019,4(04):77-83.
[5]马伟亮,杨文毓.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