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蕾1)、李植峰2)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100011,北京
摘要: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课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面临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与推广困境,本文分析课程思政专业课教材建设现状和必要性,初步论述了具体的开发建设程序、工作协同安排、课程思政框架构建和内容设计,以及课程思政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以期高效地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专业课教材;选题策划与开发
课程思政发端于上海部分高校的探索。2014年3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探索课程思政的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文件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思政的开发手段与措施还不是很明确,课程思政的框架体系尚未形成。
一些院校为了加强与规范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思政课教师带领专业课教师梳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很容易使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隐性化变成显性化,思政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突兀,教师将一些思政内容片段生硬地穿插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其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还有一些院校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多是引入一些新闻报道中反复宣传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作为思政素材,缺少新颖性、鲜活性;而且容易出现一个案例被多个课程作为典型素材现象,学生在不同课程中被反复贯宣同一素材,引起抵触甚至反感。同时,专业课教师选取的素材很多带有局限性、孤立性、陈旧性,缺少典型性、即时性、系统性,难以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
二、课程思政专业课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由专业组织联合各方专家组建团队(如各专业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建设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专业课系列教材,在全国推广,成果共享;各学校的重点工作转变为组织教师用好课程思政专业课教材,讲好蕴含课程思政的专业课,将是高效且可行的做法。
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课程思“正”,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而不是思想政治系统理论教育(这是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思政内容只有与专业、行业密切相关,才能真正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达到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专业课教材适宜全国推广应用的教材稀缺,难以发挥教学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开发建设课程思政专业课系列教材既是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要求,是专业课教师教学的要求,又是课程思政规范性的要求,更是课程思政迫切性的要求。
三、课程思政专业课教材的开发组织
由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行业企业专家、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在课程思政专业课系列教材建设中,按照“行业企业素质要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转化——思政教育要素专业课程序化——课程思政教育要素案例化” 的程序,分工协作,各负其责。首先应由行业企业专家根据行业实际和发展,从行业、岗位入手,分析、梳理学生从事相关工作需要具备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要求;然后思政课程教师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再由专业课程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根据专业课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要素序化或制定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点(按照专业课程内容序化的,而不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化的),构建专业整体的课程思政框架结构;最后针对每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素,由思政课程教师设计通用品德与素质的思政教育内容,由行业企业专家提供专业素质思政教育相关的实际案例。
四、专业课教材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框架
(一)专业课教程课程思政的内容
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是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担当。
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是指针对本门课程的思政重点,从专业、行业角度设计贴切合理的案例,使思政教育内容典型、生动、鲜活、发人深省。
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可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等,通过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科在我国发展的艰辛或学科在我国腾飞,体会国家繁荣进步与党的英明领导,激发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
专业课程与行业和工作岗位联系密切,课程思政内容可侧重法治教育、职业文化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劳动教育、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行业企业典型事件、人物,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所应遵循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行为标准,对专业工作做到心有敬畏、心有热爱、行为规范,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专业课教程课程思政的框架
课程思政的着重点要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进而以思政精神指导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这就要求课程思政要设计得自然、合理,而不是牵强、填鸭。要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构建课程思政的框架和着重点,使各门课程的思政内容各有侧重,既循序渐进,又不重复冲突。
所谓课程思政的框架结构设计,是指设计每门课程的思政重点,将思政内容序化到各门课程中,形成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确保思政教育无遗漏。
以中药学专业为例,在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课程中,既可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宣传中药的世界化、一带一路的传承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重点是介绍我国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强化家国情怀;在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课程中,屠呦呦教授的事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促进中药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方剂与中成药课程中,连花清瘟胶囊等典型药物是工匠精神的良好例证,新冠疫情的防御是鲜活而有力的实例;中药栽培技术课程是劳动教育、“三农”教育和扶贫教育的极好资源;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药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程是法治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职业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只要设计合理、自然,教师就能将思政内容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深入内心,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五、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材中的呈现形式
良好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要以新颖而科学的形式体现在教材中,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才有助于教师灵活运用,推广普及。专业课程教材必须以专业内容为主体,确保专业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课程思政内容不能强行插入,影响甚至打乱专业内容的结构,要做到有机融入,锦上添花。思政内容在教材中既可以以“显性方式”体现,又可以以“隐性方式”呈现。
(一)课程思政内容以“显性方式”的呈现形式
思政内容以“显性方式”体现在教材中,可以设计成独立的“辅助阅读”形式,给学生以阅读的轻松感和舒适感;或者是设计为“想一想”等栏目,引导学生以讨论主体;或者是设计为相关的课外专题调研、讨论任务,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收获任务完成的成就感。
(二)课程思政内容以“隐性方式”的呈现形式
思政内容以“隐性方式”体现在教材中,可以灵活运用二维码技术,将思政内容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表现,采用二维码引入教材。这样更符合现代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很好地诱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案例素材,采用二维码技术还方便后台资源的更新,保证课程思政内容时时更新,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时代。篇幅较大的“辅助阅读”等文本资料,也可以采用二维码形式引入教材,增加了教材的可读内容,但不增加篇幅,既方便携带使用,还可因印制成本减少而降低价格。
六、结语
课程思政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重要措施。开发建设课程思政专业课教材,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规范化、系统化、普及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尽早开发,有序建设,系统推进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材,这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行业企业和教材出版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1) :31-34.
[2]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17(02),114-119.
[3]韩雅楠.高职化工类教育中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J].丝路视野,2018,(35): 61-61.
[4]戴丽兰.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思考和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1):84-85.
[5]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 (10):41-43.
[6]彭清,张慧.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 现代教育论坛,2018,(1):18-19.
[7]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 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