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昱澎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222000
【摘要】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产生时至今日,中国的城市成功经受住了考验,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城市作为人类社会主要的财富聚集区域,是最有可能受到此类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的区域,并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弊端也给城市公共安全埋下了新的隐患,城市面临公共危机的概率正在不断增加的过程当中。因此我们需要以韧性城市理念和防控要求为根本切入点,分析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疫情防控;韧性城市;建设
2019年的全球风险评估报告中认为传染性疾病是当前全球影响力排名较前的一种风险类型,而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爆发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最新出现的疫情给城市健康运行带来了极大威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在短时间内就进行了疫情防控。但正因如此,也应该思考如何建设韧性城市以抵御其他类型的传染性疾病影响,正确应对城市可能面临的各类挑战。
一、韧性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系统多元化
城市系统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和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因为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和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所以单一模式的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无法有效抵御风险。在此基础之上,城市系统的运作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维护之下,依靠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结构和多层次的治理方式来进行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与内容执行。社会民众作为主要的规划利益主体,在现代社会当中,会围绕城市建设的各类问题来提供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在系统功能多样性创新推进方面同样具有明确作用。与此同时,社会主体作为市场经济下的独立利益主体,也应该成为城市建设环节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层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城市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所构成,包括物理基础设施和其他教育医疗措施等。这些不同的参与主体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但互相联系,每个子系统的韧性水平也是影响城市整体韧性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此如何调整系统化的方法手段,以实现多元化的目标推进机制排除偶然性降低风险,成为了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
(二)组织灵活性
韧性城市建设环节当中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应该调整和适应整体的状态变化,让原有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加凸显出市场经济的色彩与要求。实际上组织韧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同时也是能力提升的长期过程。在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治理层面,无论是政府部门、民众还是社会组织都会作为不同的主体而存在,所以韧性城市建设要具备灵活性特征,体现在对规划设计的全方位把控和应对压力的缓解能力方面,降低可能产生的各类损失[1]。
(三)资源流动性
这里所指的资源是应对疫情相关的某些应急资源的独立性和流动性,是确保城市韧性系统得以运行的基础性条件,强调的是城市之间的彼此互动,并通过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对社会资本进行合理调动。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制的,相比于韧性城市建设而言,社会资本的供给相对有限,同时还需要城市政府和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在疫情防控背景之下用于韧性城市正常运转所需求的资源和此类公共危机处理要求下的资源需求明显存在差异,对此,应对疫情时的紧急调动资源应该具有一定的预留空间,从而降低沉没成本。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
韧性的基本含义在于恢复到原始状态,让城市具有对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的维持能力。在一个城市当中,有许多功能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共同保护着系统,给予多个方面的威胁,即便某个部分失灵时,也不会让整个系统因此而瘫痪。与此同时韧性城市内部系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的状态结构,以便于与环境更加适应,在长时间发展过程当中形成创新能力,有效防控新发或突发传染病灾害。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近年来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都会被纳入新发传染病的范畴,我国在此次新冠肺炎之前,曾经出现过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等,这些疾病都是动物源性病毒所引起,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极有可能是动物源所导致,这说明传播速度快和危害性大的疫情要采取特异性的预防和控制手段,才能让城市系统正确分析疾病的生物特征和传播规律,对流行趋势展开准确判断。
三、疫情防控对城市韧性建设提出的挑战
(一)城乡规划建设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速度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和超大型城市的出现,使得城市的人口数量暴涨,但城市的治理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跟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导致某些城市在应对疫情时表现相对被动。
随着城市基本功能的完善和公共卫生环境的优化,未来的传染病能够得到相对稳定的防控,但此类新发传染病仍然对城市的韧性功能提出了挑战。具体而言,现有的城乡规划当中需要补充适应新发传染病特点的疫情防控规划,特别是在面对不确定和快速传播特点的传染病时,要从静态和常态化的视角来重新规划和建设城市,从而确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建立弹性机制。
(二)城市韧性功能需得到加强
通过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韧性功能参差不齐,从区域角度上看,某些城市的发展逐渐朝着都市圈和城市群落的空间模式所转变,一方面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为人力和物力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但另一方面密集的人口数量也给传染病的快速扩散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下,城市人口和资源的过度密集加大了资源分布不均匀的供给压力情况降低了城市在抵御传染病方面的韧性功能。特别是对于某些老旧小区而言,由于缺乏完善的物业管理,防疫工作难度加大,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普遍降低[2]。
(三)需落实精细化治理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等地视察过程当中提出城市管理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也说明新型冠状病毒影响之后,城市在建设管理方面要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而发展。当前阶段的城乡治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门作为规定的执行者和服务的提供者,确保能够让民众享受政府部门的设施和资源。但与此同时,此类管理措施可能会造成人力或物力资源的浪费,忽视以人为本的生活质量保障需求,不利于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和自我组织抗疫环节当中。
四、城市韧性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城乡规划建设机制的完善
要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建设机制的完善,在充分了解传染病特点和风险的前提之下,从原有的静态防灾体系转化为动态的主动预防反应,确保城市的规划和应急管理等多学科之间能协同合作,基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和理论,准确全方位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类问题,特别是公共卫生问题背后的其他城市发展难点,从而建立更加弹性的应对发展措施。
韧性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治理理念建设机制的完善,需要在理论转为实践的过程当中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认同,强化公众的理念认知与参与程度。传统的社会公共危机处理策略更倾向于短期内的事后规划,但并未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在城市发展进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价值。此次特殊的疫情防控背景要求之下,城市政府作为主要领导者和执行者应进一步加强与疾病相关的文化宣传与教育,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机制的过程当中,确保城乡居民都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将生态文明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文化体系之内[3]。
(二)重点提升城市韧性建设力度
根据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和传染病的特征需要从社区角度等空间维度加强城市区域的韧性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高品质社区服务空间和居住环境,能够在疫情来临时做好良好的应急反应,确保传染病在短时间内不会大规模爆发。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城市韧性建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城市运营发展需要具备的根本条件。虽然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存量相对较大,但能够提供的服务数量却比较少。未来的各项工作当中应基于空间布局和效能的基本要求,着重关注城市公共安全有关的设施类型,例如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对城市区域展开空间划分之后,能够在现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强化应急性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为城市生态优化提供物质层面的保障[4]。
(三)城市精细化治理
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社会治理框架,能够立足社会民众的真实需求,满足不同差异群体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质量。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大数据资源,借助各类技术手段,对居民的行为倾向展开统计分析,为突发疫情下的管理决策制定工作提供重点依据。但总而言之,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效果和公众参与度密切相关,在未来的疫情防控期间,公众应该在社区动员的背景下主动参与到防疫宣传工作的过程当中,并做好自我防护,以身作则提升社会群体对疫情灾害的韧性应对能力。城市政府部门也可以加强监督,确保体系内各类要素的灵活变通,用客观体制来约束政府部门的行为和做法和群众始终保持同一战线。
五、结语
在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城市的规划和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作出了有效的反应,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最终经受住了此次考验。而我国的城市也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强调韧性建设的基本概念,关注城市的经济化治理,要求提升社会对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走上韧性城市发展道路,进一步巩固提升城市的韧性功能。
【参考文献】
[1]梁浩, 龚维科, 杨洋,等. 疫情防控背景下关于韧性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 建设科技, 2020, 403(06):33-36.
[2]杨艺, 李国平. 增强北京城市发展韧性,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J]. 北京规划建设, 2020(2).
[3]周一丹, 宁宁, 周文婧,等. 社区韧性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 06(03):181-182.
[4]于洋, 吴茸茸, 谭新,等. 平疫结合的城市韧性社区建设与规划应对[J]. 规划师, 2020, 36(06):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