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黄梦婷
[导读] 《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梦婷
        青岛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青岛   26000
        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

一、何谓“风骨”
        “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在品格、气质。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如果把人物品评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释“风”
        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此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开头四句从风说起。“化感之本源”,其“化感”泛指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力,既包括情感的感染力,也包括偏于理性的说服力。用“本源”一词则说明“风”是作品感染力发生的原初动力。“志气志符契”指的是作品的风力是作者内在情志和才气的表现,能从中看出其写作时的状态如何。“风”与人的“志”、“气”相符,但相符并不是相同,反而能证明它们并不是完全同一的概念。
释“骨”
        在古代,“骨”侧重从生理角度来谈其含义。《孟子·告子下》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认为个人锻炼成才的必经途径是经过筋骨上的磨砺,这里的“骨”是对人的生理体格提出的要求。文章的“骨”指它的文辞和语言。“骨”与文辞有着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构造文辞的首要条件,“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文辞中的“骨”正好比支撑起树的骨架,是力量的显现。可见,“骨”的含义指向文章的结构方面。
        “骨”与“辞”是两个概念,“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可知“辞”依附于“骨”;“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可知“辞”是用来表现“骨”的,根据“骨”的需要去选择“辞”,可以达到“捶字坚而难移”的效果。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不仅表明“骨”有“铺辞”的作用,更透露出一个重大信息:在文中,“骨”是先于“辞”产生的。由此可知,“骨”并不是文章辞句全写成后的框架结构,而是构思完成后并且开始书面写作之前的作者内心的文章结构模型。刘勰说文骨成立的条件是“结言端直”,“端直”就是刘勰眼中“骨”的审美属性。而“结言”意为组织语言,“结言”形成了文章的“骨架”或“结构”
        综上所述,刘勰眼中的“风”,从属于文,被“情”所包并用以“述情”,受作者“意”、“气”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具有强烈感染力,是一个刚健有力的审美符号。“风”之内涵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是一种审美化的“文气”,它在文中述情达意、体志抒气,解决的是构思方面的思路问题,体现了刘勰在文章构思问题上的审美倾向。“骨”是“结言端直”的结果,可以用“事”、“义”来作为内部充实物。它在书面写作开始前就已构思定型,其作用是“铺辞”和“析辞”,即在书面写作时指导对“辞”的选用,并以“端直”作为其审美标准。因此,可将“骨”描述为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它解决的是文章构思方面的成形问题,体现了刘勰在文章结构问题上的审美倾向。
        
二、“风骨”的审美特征
        上文探讨了“风”、“骨”的内涵,并且明确了“风”、“骨”在文学理论中具有审美倾向,因此在肯定其审美性的基础上,还应认识其审美特征。笔者认为,“风骨”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其“力”上,即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感受。
        “风骨不飞”对应的是“负声无力”,没有了“风骨”也就没有了“力”,所谓“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体现了有“风骨”之文章的“力”的状态,与下文“无骨”和“无风”之文形成对照。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写得好,正是因为其“风力遒也”。第三段“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表达对才力的评价。“翚翟”比喻“采乏风骨”的状态,则“肌丰而力沉”;“鹰隼”比喻“风骨乏采”的状态,则“骨劲而气猛”,一个无力,一个有力,可见“风骨”的力量特性。由此可知,“风骨”的审美特征不是柔和型的,而是刚健型的,“力”是其审美表现。刘勰反对文学创作中的“为文造情”和“采滥忽真”,忽视情感去追求文辞形式不可能取得文学创作的真正成就。他认为只有在把文辞上的“端直”和情感志气上的“骏爽”相统一,做到“风清骨峻”,作品才有表现力。他列举了潘勖和司马相如的文章来进一步阐释“风骨”带来的审美感受:“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潘勖的文章,内容依据儒家经典,其他人不敢跟他媲美正因为他的文章骨力清峻;司马相如的大赋有凌云腾驾之气,也是因为他的作品遒劲有力。
        
三、小结
        “风”“骨”都是从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影响方面,即表现得怎么样来讲的,而非怎样去表达,意即不是从思想内容角度出发。而风骨不仅仅指诗、赋等文学性较强的文体,也包括各种实用性作品。刘勰的“风”总是与“情”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骨”的概念则要与“辞”分开理解。若对“风”、“骨”释义时不能将其审美性及刚健有力的特征表现出来,则不能对“风”、“骨”内涵作确切理解。“风骨”理论的出现,使文章构思理论更为细化,突出构思过程中显性和隐性的思维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风清骨峻”确立了构思的审美原则,使创作有了更为清晰的审美倾向,这在创作理论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农.从人物品鉴看“风骨”中的神韵之美[J].长江学术,2010(02):75-79+151.
[2]戚良德.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许俊莹. 刘勰风骨美学思想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