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利民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 上海 杨浦 200082
摘要:在新课改要求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必须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为首要教学目标,从区域认知、地理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地理实践力是大部分学生普遍匮乏的核心素养之一,需要教师对地理实践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基于此,通过分析地理实践力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阐述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地理实践力的原因,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索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
引言
基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国家愈发重视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还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视为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顺应新课改要求及教学改革趋势,在课前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合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投入地理实践探究活动的意愿和兴趣,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挖掘适合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整体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1 地理实践力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1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原本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尤其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既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需要学生实时观察与感悟真实的地理情境下反映出的人文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以致用平台。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实践力,既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工具和手段完成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提高学生自觉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以地理的眼光重新看待自然中神奇的地理环境。
加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最根本举措在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突出强调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核心素养要求不断优化与完善实践活动流程,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计划完成相应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充实的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程的能动性。
1.2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教师组织学生参加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时,不但能帮助学生强化与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还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通常需要由学生按照计划完成活动探究项目,其难免会面临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既考验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 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地理实践力的原因
2.1 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而言,学生普遍需要面临沉重的学业负担,且涉及的专业学科复杂多样,不但极为考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整个教学节奏也相对较快,导致地理学科的课时安排极为紧凑,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阻碍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2.2 教师的专业认知不足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仍过度追求学生的地理成绩,忽视了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片面性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活动或者直接讲解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致使学生在整个实践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性状态,不但增加了学生理解和记忆复杂理论知识的难度,还无法保障地理课堂教学最终的质量和效果。
2.3 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过时
传统教学评价手段更倾向于通过试卷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种方式仅能检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有效测查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而试卷中地理实践力检测内容的缺失又会间接导致教师忽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
3.1 科学规划教学课时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时,应优先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试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尽可能增加实践性题目在整个试卷中占据的比重,有针对性地降低纯记忆性题目的占分比。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驱动,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作为题目的素材,从而通过试卷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将地理实践活动融合到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评价精细化,尽可能全面展示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
3.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师更需要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在自修过程中既需要拓展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层面,更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革新教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事先为授课做好准备,明确教材中的课时内容和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对学生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实践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科学安排课程设置,从基础理论知识与核心素养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展与开发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3.3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正式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前,学校管理部门应结合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课时安排,同时邀请校内专业的地理教师共同协商学校规划的教学课程设置,尽可能明确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并由校内专业领导定期巡逻与检查地理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为地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最终的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另一方面,教师作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必须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还应深入研究教材中蕴含的育人元素,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和实际学习情况的地理实践活动,并围绕着课时内容合理规划活动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组织学生共同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在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的同时还应认真做好详细的记录与评价。在该学期结束后,教师需将学生在这一个学期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汇总,以客观真实的评价反映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安排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实践力具有重要教育意义,既能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自主实践平台,又能基于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在渗透素质教育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时优化与整改教学方案,督促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方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长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1):130.
[2]陈飞舟.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112-113.
[3]胡晶晶.浅谈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0,(3):117-118.
[4]王春雨,张武.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探索[J].经济师,2019,(5):155-15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付利民,(1993年4月5日),男,汉族,辽宁鞍山市人,辽宁师范大学理学硕士,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 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