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洋
江南大学 法学院 江苏省 无锡市214122
摘要:阿玛蒂亚·森阐述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应该不是根据我们的财富而是我们的自由来衡量。本文以可行能力剥夺看待贫困视角,从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五个维度,在身体健康、社会阶层、社会条件、家庭环境四个角度,剖析致贫以及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收入不是衡量贫困的唯一指标,只是发展的内容之一,要关注低收入者在生活中的可行能力建设。
关键词:可行能力理论;贫困;实质自由
一、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简述
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曾直言“贫困最通行的定义是年收入”。尽管从直观感觉而言,贫困更多指向物质尤其是金钱上的匮乏,但是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贫困实则包含了除收入之外更多的因素,比如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所拥有的心理状态、精神特质、能力水平以及可选机会等等。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看来,贫困更多是指个体获得收入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和相应机会的缺乏。
森认为,低收入可以是一个人可行能力剥夺的重要原因,但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收入层面,而应该立足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对贫困的关心应该更重视对穷人福利的关心(绝对贫困),而不是简单的对他们与其他人收入差距的关心(相对贫困)。进一步讲,森认为毋需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无论何种贫困状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权利的缺乏或者其他条件的不足造成的。收入低下仅仅是贫困的外在表现。
因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可行能力——贫困视角看待贫困。可行能力活动指的是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用日常语言说,就是实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这里的“自由”是在“实质性”的概念上定义的,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地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苦难,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森具体地分析了五种工具性自由,它们分别帮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有价值的生活,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做出贡献。
二、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
1.身体健康。
可行能力方面的缺陷,诸如年老、或残疾、或生病,会降低获取收入的能力。同时这些因素也使得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更加困难,因为年龄较大,或残疾程度更严重,或病况更严重的人,会需要更多的收入,以便得到照料、校正残疾、接受治疗,才能实现和别人相同的功能性活动(这还要看相同的功能性活动是不是真有可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就可行能力剥夺而言的“真实贫困”,在显著程度上可能比在收入空间上表现出来的贫困更加严重。
2.社会阶层。
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经济标准-财富,社会标准-声望,政治标准-权力。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中的分配状况,特别是资源不平等分布的量化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等级差异成为社会不平等的主要特征。这导致在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研究取向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将社会成员的社会差别解释为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别,主要是职业地位和收入上的差别,而这二者又与教育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多元分层理论以个人特征上的不同进行解释,即使是经济上的差别,也被解释为对市场机会掌握的概率。
3.社会条件
当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条件,无法满足此人有价值的生活的功能性活动,无法让他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时,个体实际上处在可行能力剥夺的境况下。这也是亚当·斯密的看法,他关心人们实现生活功能的可行能力,按照他的分析,在一个社会中什么算是“必需品”决定于什么是提供某种最低限度的自由所需要的。
他对此这样写道:对于必需品,我的理解是,它不仅仅指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之物,而且指由一个国家风俗决定的作为一个体面的人,哪怕最底层的人,不可缺少之物。例如,一件亚麻衬衫,严格说来,不是生活必需品。我想,希腊人和罗马人生活得很舒服,虽然他们没有亚麻。但是在当今时代,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一个体面的打零工的人在公众面前如果没有一件亚麻衬衫可穿会觉得羞耻,对亚麻衬衫的需要可以假设为划定了一种非常丢脸的贫困程度的界限,任何人都被假定如果不是由于极端的恶劣行为就不会落到那一界限之下。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拥有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这就导致贫困生群体中来自农村家庭的个体比例偏高;从学生家庭所拥有的资源来看,贫困生家庭往往缺乏避免贫困所需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当前贫困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指向家庭经济贫困,它还指向地区的整体性贫困。
4家庭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埃尔德在其所提出的生命历程理论中曾指出,生命历程是指在个体的一生中通过年龄分化而体现出的生活道路,个体的生活道路总是会嵌入到历史及其所经历的事件之中,个体同时也会被其所经历的事件所型塑。在这种有限制性的空间中,个体会进行有选择和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周遭所提供的机会,努力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进而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所处阶层和所拥有的社会条件。出生在一个低阶层家庭的孩子,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可行能力被剥夺,即使后来实现了阶层跃迁,上限也是有限的。
家庭内部的分配影响个体可行能力。如果家庭收入不成比例地用于一些家庭成员的利益,而忽略另一些成员的利益,则被忽略成员的可行能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例如家中有因为身体健康缺陷而导致可行能力剥夺的家人,则需要更多的家庭收入用于其照顾。
此外,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即生活事件,其中的消极或者是负性的生活事件往往会对个体的身体与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因贫困所导致的不良体验就会对人们日后的生活产生持续的作用,负面的贫困体验就成为了他们过往人生历程中抹不去的记忆之痕。
参考文献:
[1]罗谦.贫困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分析逻辑——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9(04):1-5+10.
[2]虞满华,卜晓勇.马克思与韦伯:两种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7(04):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