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万
德保县城关镇第三初级中学,广西德保,533700
摘要:心理问题可谓是引发学生产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班主任要提高品德教育效果,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探寻可以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学生逐渐走出心理缺陷带来的心理伤害,学会用积极健康的眼光看待问题,并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本文将站在初中班主任的角度,针对现有的心理疏导教育现状展开讨论,并根据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法,旨在发挥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疏导;品德教育;教育方法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关键发展阶段,其心理随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影响着他们品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而初中班主任承担着提升学生品德素质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需要重点关注初中生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而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以疏导为主要的手段,让学生学会疏解负面的心理情绪,从而肃清学生的心理“杂质”,使其学会更简单地看待问题,并且更积极地看到问题。
一、初中班主任开展的心理疏导教育现状
(一)学生倾诉不足,班主任无从下手
有些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了解得不够深入,使其在学生没有做到主动倾诉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切入点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影响了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效果。也有的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隐性的特点,班主任在对这些心理问题研究得不够到位的情况下,难以找到真正对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考验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剖析能力。
(二)疏导对策一般,疏导作用不理想
有些班主任在使用心理疏导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时,虽然起到了正确的心理疏导作用,但是疏导对策具有一般性,并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心理疏导效果没有达到最大化。班主任应进一步探索更具实效的心理疏导方法,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三)灌输比重较大,缺乏对话性疏导
许多初中班主任在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更多的是采取灌输性的教育方式,很少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导致班主任的心理疏导教育缺乏深刻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是学生对灌输性的疏导教育内容缺乏认可;另一方面,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疏导缺乏深刻的感悟,难以让学生实施班主任的建议,从实践中获得有效的自主性体验。
二、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
(一)走进学生内心,采用根源性心理疏导方法
班主任应剖析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进而从根源上采取心理疏导方法,让学生愿意聆听班主任的建议,走出负面的心理束缚,解放学生的内心,使其释放自己内心隐藏的对生活的热情[1]。例如有些初中生存在喜怒无常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在对学生这一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理解的情况下,容易将其单纯地视为易怒、冲动之人,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时,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情绪掌控能力这方面,反而没能起到最佳的疏导效果。
班主任应该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剖析学生出现喜怒无常心理的根本原因。例如,有的班主任在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后,发现学生出现喜怒无常的心理特征时,一般是处于压力极大的情况,学生在抗压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易怒的问题。
对此,班主任可将心理疏导的重点放在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让学生真正拿到调控自身易怒情绪的“关键钥匙”,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疏导教育效果。
(二)加强心理调适,提升心理疏导的教育水平
对于有些心理问题来说,班主任的心理疏导工作并不能起到立杆见效的作用,但是却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需对学生加强心理调适工作,逐渐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一步步地拾级而上,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更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以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疏导教育水平[2]。例如有些初中生产生了自卑心理问题,班主任要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并且建立起自信心,需要经历一定的心理调适过程,在开展心理疏导教育时,难以起到一蹴而就的疏导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变化特点,不断地改进心理疏导方法。
比如,班主任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与心理疏导:(1)对于学生经常自我否定的问题,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特有的闪光点,消除学生的自我否定意识;(2)对于学生受到打击而引起自卑心理的问题,班主任可针对学生受到打击的实际问题采取疏导对策,比如长辈过度的批评、教师的严厉教育产生的批评等等,班主任可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向家长传递激励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避免过度批评,要适当地对青少年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与表扬;班主任可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让后者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让激励教育与赏识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内心正能量的心理疏导方法;(3)对于学生由学习压力引起的自卑心理问题,班主任可将学困生转化工作与这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起来,为学生解决学习障碍、减轻学习压力而提供有效的建议,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4)对于学生由人际关系引起的自卑心理问题,班主任可向学生传达人与人交往的哲理,让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是每个人身处社会环境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如:用真诚的心与人交往、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时要学会宽容和理解等等。班主任逐步对学生的自卑问题进行合理的调适与疏导,可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并逐渐建立起良好自信心。
(三)开展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理解性的疏导
对话交流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便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把握的有效方式。初中班主任不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话交流,还需要在对话交流之后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心理疏导,要理解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然后真诚地为学生提出建议[3]。
例如有的学生具有闭锁心理,他们往往在平时很少与他人交流,心里产生的矛盾和困惑也很难外露出来,选择封闭自己的内心,然而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出现内心焦虑的问题,严重时会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对于学生的这种负面心理,班主任更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要用情感渲染力较强的沟通话语来激起学生心中倾诉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关心自己、理解自己的,使其封闭的内心产生松动的倾向。
在班主任锲而不舍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在有所动容的情况下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心理疏导教育。当学生意识到闭锁心理是自己在青春期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性心理现象,则可使其减少对自己的否定心理,学会自我尊重自己的人格,努力地为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主动突破闭锁心理障碍,使其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所开展的心理疏导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班主任的心理疏导教育效果。班主任可从这一实情出发,针对性地探寻更优的心理疏导教育方法,更加有效地改善学生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让学生走出负面心理带来的桎梏,走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珊华.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初中班主任心理疏导策略[J].中华传奇,2020(11):115.
[2]朱翠英.班主任运用疏导手段化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6):13-14.
[3]施雪辉.疏导与沟通: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文理导航,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