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冰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摘要:中国古代读书人考中后的宴筵就是古代的升学宴,是科举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升学宴源于唐代的“曲江会”,宋代称为“琼林宴”,元明清时期称为“恩荣宴”。升学宴在各个朝代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宴会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庆典,为古代各朝沿袭。升学宴从最初的新科进士自己凑钱举办的民间私交活动,转变为朝廷赐钱资助举办,再到皇帝赐宴的官方科举筵宴,可以看出皇恩浩荡、进士荣耀自身和家族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关键词:升学宴 曲江会 琼林宴 恩荣宴 皇恩浩荡
莘莘学子十二年寒窗苦读,挤过了“独木桥”考上大学,家人一般会宴请老师和亲朋好友欢庆,这就是升学宴。古代读书人金榜题名也有升学宴,黄梅戏《女驸马》中唱到:“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这里的“琼林宴”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后,皇帝御赐的宴会。科举制自隋代开创后成为我国古代选拔各级官员的重要途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读书人考中后的宴筵就是古代的升学宴,是科举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
升学宴源于唐代的“曲江会”,宋代谓之“琼林宴”,元明清称为“恩荣宴”。
升学宴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中宗神龙年间。读书人科举及第后,庆贺宴会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南角的曲江池举行,故名曲江会。曲江会只是一个总称,其庆贺宴会活动种类多样,包括相识宴、闻喜宴、樱桃宴、马球宴、牡丹宴、月灯宴、关宴等,其中最为盛大的宴会当属闻喜宴。唐玄宗年间,曲江会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宴筵文化,规模不断扩大。曲江宴举行时,“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75 年,第16—17页。],整个长安城欢庆盛况空前。唐明宗时期颁布敕令:“新进士及第,有闻喜宴,今后逐年赐钱四十万。”[(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68页。]唐末,闻喜宴从最初的新科进士自己凑钱举办的民间私交活动,转变为朝廷赐钱资助的官方科举筵宴,显示出皇帝恩宠礼遇新科进士的政治寓意。
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宴筵的规格随之提高。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钦赐新科进士赴闻喜宴。闻喜宴开始由朝廷赐钱资助,变为皇家官宴。“赐宴琼林苑,后为定制”[ 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20页。],闻喜宴的举办地位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城外的琼林苑,故此又称“琼林宴”。宋代琼林宴的举办地除了琼林苑,还有礼部贡院、辟雍等处。琼林宴场面隆重恢宏,礼仪性突出,政治功能增强。南宋文天祥考中状元时所做《御赐琼林宴恭和诗》可从中窥见一斑:“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宋)文天祥:《文天祥诗集校笺》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95—196页。]宋代琼林宴发展日臻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庆典,为后代沿袭。
元代的科举宴筵制度继承唐宋,又增添了自身的特色。
殿试后,皇帝赐宴新科进士的地点改设在翰林国史院,并开始将闻喜宴改称“恩荣宴”。《元史》载:“择日赐恩荣宴于翰林国史院,押宴以中书省官,凡预试官并与宴,预宴官与进士并簪花至所居。”[(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第2025页。]元代著名诗人、画家萨都剌在泰定四年(1327年)考中进士,作《敕赐恩荣宴》诗一首,生动地描写了他参加恩荣宴时的激动心情:“内侍传宣下玉京,四方多士预恩荣。宫花压帽金牌重,舞妓当筵翠袖轻。银瓮春分官寺酒,玉杯香赐御厨羹。小臣涓滴皆君泽,惟有丹心答圣明。”[ 杨镰主编:《全元诗》第三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79页。]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通过宴会的恩赐与受赐,新科进士与皇帝结成了忠诚不可破的君臣关系网络。从“琼林宴”到“恩荣宴”,从皇家官宴到皇帝赐宴,可以看出皇恩浩荡、进士荣耀自身和家族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明代承袭元代制度,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入仕日益受读书人重视。进士宴会仍称“恩荣宴”,宴会地点改为中书省,后改为礼部。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定恩荣次第,……赐宴于中书省。”[(明)申时行等:万历《明会典》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408 页。]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谕令:“仍赐宴于行在礼部。”[(明)杨士奇等:《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宣德八年三月丁已,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237 页。]明代的恩荣宴自此以后均在礼部举办,成本朝定制。《大明会典》载:“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命大臣一员待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花剪彩为之,其上有铜牌,钑‘恩荣宴’三字,惟状元所簪花,枝叶皆银,饰以翠羽,其牌用银抹金。教坊司承应(乐舞)。宴毕,状元及进士赴鸿胪寺习仪。又明日,赐状元冠带朝服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明)申时行等:万历《明会典》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408 页。]恩荣宴由皇帝钦命的勋臣主持,强调簪花等级、宴会礼仪,赐衣袍和宝钞,这些隆重性的安排,使参加宴会的新科进士的荣耀感倍增,同时这些国家方面的规定也体现出皇权专制的强化。
清代承袭明代制度,推行科举取士,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恩荣宴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深意。恩荣宴作为科举宴筵最高层级,在礼部举办。《钦定大清会典》载:“恩荣宴,顺治间定:殿试进士传胪毕,赐恩荣宴于礼部。陪宴内大臣、读卷大臣、监试官、护军参领、銮仪卫堂官每员一席,监察御史、收卷、弥封、收掌、用印、巡绰、写榜、供给、鸣赞官每二员一席,护军校每三员一席,一甲三名进士每名一席,其余进士每二名一席。”[ (清)伊桑阿等: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七十五,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年,第1024页。]清代文人笔记《永宪录》中明确指出,恩荣宴“有上席、中席之别”[ (清)萧奭:《永宪录》卷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161页。]。上席、中席的席位差别,即主席内大臣等官每员一席,监察御史等官员每二员一席,均列为上席;一甲进士三位每名一席,其余进士每二名一席,均列为中席。恩荣宴的举办时间、地点、陪宴官员、席别座次都形成了严格的礼仪程序定制,展现了清代的权位品级观念。恩荣宴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下的政治性国宴,宴会隆重奢华,迎合了当时重科举入仕的政治需要和社会风气。读书人无不以金榜题名、喜赴恩荣宴为无上荣耀。清人袁枚在乾隆四年(1739年)考中进士,作《琼林曲》云:“寄语灯窗苦读人,人生此处来宜早。归时两鬓不簪花,帘模低遮油壁车。糟糠未娶洽曾聘,莫误朝官选婿家。”[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19 页。]读书人多年寒窗苦读一朝考中进士,参加皇帝钦赐的琼林盛宴,苦尽甘来,顿觉清廷皇恩浩荡,仕途无限光明,报效皇权之情油然而生。恩荣宴强化了读书人对清朝的国家认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清朝的皇权统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恩荣宴的佳话随之成为了历史中的一粒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