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包启燕
[导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是教学过程的灵魂

        包启燕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国人小学  四川什邡  618400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是教学过程的灵魂,因为只有经过思考获取的知识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里,只有经过思考的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笔者从以下三条途径做了尝试。
        一、以疑促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种激发求知欲的刺激物,疑是启发学生紧张独立思考的导火索。有经验的老师从来都把质疑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此促进学生思考。那么,疑点在哪里找呢?他应该在那些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交集点”上,他应该在一篇课文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曾听一位教师上《惊弓之鸟》这一课,她先在黑板上写下了“弓、箭、鸟”三个子,问学生这三者的关系?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他们按照生活的经验回答出来“搭箭、拉弓、射鸟”的关系,老师再问,那么课文中的这三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思维的大门再次打开,不由自主地开始阅读,一边读,一边分析、比较、判断,从而明白了更羸只用弓射下大雁的故事,领悟到了更羸善于观察,开动脑筋的品质。在这里老师的疑点巧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因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质疑,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对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便可窥只课文的奥秘。如我教学〈〈难忘的泼水节〉〉问:难忘的泼水节是那一年的泼水节,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周总理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知的好奇心驱使他么认真地阅读,有的一边读、一边画;有的一边读、一边与同桌讨论。整个过程教师以课题为着眼点,设疑,学生在读中,思考中解疑,气氛活跃,思维的兴奋点迸发,因为老师给了学生思维的目标和思维的方法,因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的品质。
        ②对课文的关键词句质疑。关键词句是一篇课[]文的课文的闪光点,他往往起着揭,示重点,点名中心的作用。对这样的地方质疑是必要的,如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课时,文章有一句体现先头部队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短语——狭路相逢勇者胜,它在文章反复三次,对此我是这样提问的,〈1〉课文告诉了一个什么道理?用——画出来,这是引导学生找准文章的关键处,这是思维的第一步,——初读课文,筛选要点。〈2〉这个短语共有几处,它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对战士作战起了什么作用?这是思维的第二步——精读课文,分析要点。当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决疑问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也就是由浅入深,由以占有语言材料的形象思维向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过度的过程,学生在思维中获取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二、以读促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事实也证明,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书读得越多的孩子,他的思考也就越清晰,他的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阅读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排列、比较,重新组合的思维过程。那么,怎样使阅读更好的促进学生思考,我把阅读分为两类。
        ①寻求性的阅读。即学生在阅读时,寻找、提取妙词佳句,把它摘录下来,由于有了这个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得不思考哪些是妙词佳句。于是阅读的过程,便落实了提取、筛选、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这时学生的眼睛、脑子、双手都行动起来,获取的知识就成了有意识地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孩子路过小溪,看见一片红叶在旋涡里打转,有个孩子便吟诵到:水是怎样的开心,他将那可怜的红叶推推挤挤到旋涡里,使红叶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子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要哭起来,水笑嘻嘻地把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得逃走了。大家赞叹那孩子的好口才,他说这是自己摘录的一段话,大家有赞叹他的好记性,他说,并没有刻意记,只是很喜欢,便多读了几遍,越读越觉得那水便是顽皮的自己,那红叶就是被自己捉弄的小朋友。便想了想,仿写了一段话。从此就记住了,在这里可以看出孩子对阅读的内容思考过,那记忆的内容便持久地保持下来。
②探究性阅读。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探索和研究为原则。学生仅把书作为读书的凭借,而不能迷信书本,因而学生读书时有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敢于对书本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阅读体现了读是前提,是基础,思是理解,是关键。这种阅读也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课文最后写到:小洁跨上岸,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很显然作者的意图是小洁发现垃圾桶而跑去,可有些学生认为,小洁是朝那位丢香蕉皮的男孩跑去,他要教育那个小男孩;有的说他朝买鱼竿的老头跑去,借鱼竿捞香蕉皮;有的说他向家跑去,他要找一块木牌,写上“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几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甚至他们的认识更深刻,我们应该保护学生敢于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应该提倡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越烧越旺。由此看来,探究性阅读能把静态的语言读活,求得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三、以动促思
喜欢动手,善于动手,这是儿童的共同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手可以作出几十亿个动作,他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的确,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和完整性。正如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写得一样,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以分析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动手操作。动手可以把想象变成现实,这是学生乐于动手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演示,实验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为读懂狼想吃小羊的第一次借口,我让学生画了一条由上而下的河,然后把自制的狼与小羊的图片拿出来,摆在正确的位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了什么叫“上游”、“下游”,也明白了狼所所的话是故意找茬儿,特别是认识了“碴儿”的意思。像这样,学生动手做最大限度的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促使他们更好地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考力。
综上所述,思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核心,而有价值的置疑,有目的阅读,有质量的动手又是促进学生思考的途径,只有不断地完善思考的途径,学生才能成为思考的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