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从心里“认识”你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刘章英
[导读]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信息也更加便捷,

        刘章英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新城幼儿园  528318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信息也更加便捷,人们的思想层次也得到了提升,然而还是有许多的父母、老师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健全的人格、健康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很多的家长和老师有时候都会在报怨,孩子不听话、叛逆,学习不认真等等,很头疼,那是他们不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目的,只有我们真正的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有行为的动机,那么,教育孩子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关键词:孩子  心理   教育


        关于教育,我们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吗?此问题一个明显的答案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学习做任何专业上的事情,要做的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好,不仅需要学习如何在目前的做法基础上进行改进,更需要学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教育。
    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考虑它,从新的角度看待它,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诸多思维方式,对过去没有花一定时间去考虑的东西产生质疑。总之,我们需要彻底地反思教育。而走进孩子的心里,从心里“认识”孩子,则是当今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极易去忽略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的经历,满意的或是艰难的事情,通过孩子的外显行为,所展示的性格特征以及我们所能看到的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能感受到每个孩子的个性。但这些只是印象,并不能帮助我们对推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里机制或者影响孩子个性发展的历史因素得出直接结论。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父亲,他的儿子已经十六七岁了,但一点男孩子的气概都没有,父亲很无奈,于是去拜访一位拳师,希望让拳师帮助自己的儿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拳师说:“交给我吧,半年之后,我保证把你儿子培养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父亲走了,半年以后他来找拳师,拳师特意安排了一场表演赛,让这位父亲看看训练成果,出场时父亲看到儿子的对手是一个专业拳击运动员,男孩刚一开赛就被对方打倒了,可是他马上爬起来再次向拳击运动员挑战,那运动员实力太强,总是很轻易就将男孩打倒在地上,这样反复了很多次,拳师问父亲说:“你看到男子汉没有?”父亲觉得奇怪:“我简直想找个缝钻进去,都半年了,他还是这么不禁打。”拳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唉,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却没有看到实力的悬殊,面对强大的对手,你儿子一次次站起来,这是真正男子汉的作为。”
贵重的东西总是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就如同“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一样,有时候我们眼前不起眼的东西,反而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关注孩子的心里,让教育的过程自然而然。
一、教师的角色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正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所以教育家夸美纽斯将教师职业比喻成“太阳底下最最光辉的事业”人们也称教师为“辛勤的丁”“爱心大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教学的“工程师”,指导者和信息源,是起到孩子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伙伴、帮助者、反思者和研究者。
幼儿教师首先是一名教育者,而且是深爱幼儿的教育者,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博大的、无私的爱,幼儿教师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时刻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里。
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情绪上具有很强的依恋性,因此,幼儿教师是幼儿的老师、妈妈。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幼儿园就是细我游戏的天堂,因为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的,无论课上课下,每一个环节都和游戏有关,幼儿教师要同幼儿一起游戏,一起扮演角色,使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因此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和知心朋友。


二、了解孩子
   对任何孩子而言,和成年人一样,他们最痛苦的经历就是感觉自己比别人差,只要不意味着社会地位的降低,任何苦难、悲剧、痛苦相对来说都可以容忍,只有在觉得自己比其他群体成员地们低下时,群体归属感才会受到损害,没有归属感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最大的苦难,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这样的意识,即:他们实际上足够好。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目的,他的基本目的是在群体中有自己的位置。行为端正的,适应好的孩子,通过服从群体要求和做有用的贡献让群体接受。即使孩子行为不端,蔑视形势需要,也是因为他相信,这样的行为会给自己找到群体位置。他可能尽力地引起别人的关注,或试图证明自己的权力或可能寻求报复,或展示自己的缺陷以便获得特殊的服务或避免自己的责任。无论他采取哪个目的,他的行为都是基于他的信念,即,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才能够在这个群体中发挥作用,他的目的可能偶尔随着情境不同而变化,某个时候他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关注。另一个时候可能是为了维护权力或寻求报复。他还可能通过不同的技巧来达到目的。反之,相同的行为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目的,其结果通常是通过对别人产生影响及别人的反映得到认可。
  三、具体的方法
  1、观察孩子
   当老师知道通过观察要找到什么信息以及如何解释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时,观察孩子就能给予老师很多有价值的帮助。孩子的行为为老师提供了洞察动机的好机会。要正确了解孩子,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而且这些行为反映出他的态度、目的和期望。教室是孩子展示上述内容的天然环境,展示方式包括与其他孩子的互动,他的举止,他合作或者不合作,他的学习状况等,即使孩子什么都不做,他的态度也很显而易见,他的坐姿、脸部表情等,都会透露他的态度,国此这些都值得注意。
  2、行为背后的含义
   老师在处理孩子的挑战时会体验到,对每个目的的正确评价都需要仔细地观察和体验。老师在每个情况里都考虑孩子可能的目的,看看孩子的不同行为与其匹配程度。主要有以下几点:(1)寻求关注(2)权力之争(3)寻求报复(4)表现自卑
   成人想尽办法“控制”孩子,导致孩子与成年人之间产生权力和支配优势斗争的僵局,孩子努力证明他能做自己想做的,拒绝做自己应该做的,家长或老师很可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大多数情况下,国为孩子在斗争方法方面不受责任感和道义的限制,最后他们很容易“获得胜利”或许,家长和老师能取得少数几次“胜利”制服孩子,然而这样的结果却使孩子更相信权力的价值,更下定决心要反击,下一次使用更加有力的办法。
        所以,老师不仅是各门学科的指导者,更是广大的教育者,因此必须给孩子提供指导和引导。即使只是想教给孩子三个“R”如果不把孩子的问题一起考虑,不把孩子的各个方面看成一个整体,就无法达成有效成果。认为学习过程只和智力有关,这个是错误的认知。智力会受性格物质和情绪感觉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这些,那么孩子和老师在面临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困境时所做的努力就会白费,忽视孩子的心理动力,经常是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以及老师应对失败的原因。
今天的今天,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从孩子的内以了解孩子,才能鼓励孩子们相互合作,承担责任,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师:挑战[美]鲁道夫’德雷克斯著;甄颖译——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7
[2]学前教育心理学/鲁峰.褚福斌,黄显军编著——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
[3]教育心里学/马芳,黎翔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8
[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彭小虎、王国锋、朱丹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5]什么是教育/(美)杰克森著;吴春雷、马林梅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12
[6]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的人格形成与培养/(奥)阿德勒著;欧阳瑾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