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   作者: 廖铖志
[导读]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而提出的

        廖铖志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民权学校
        摘要: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而提出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这一道路的艰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应该统筹管理整体推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同时要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差距,从实际出发资源共享,改变乡村学校的现状,从而达到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城乡教育;一体化;现状;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办学水平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一)财政投入不均衡,存在较大差异
        大规模学校生均费用为想,小学600元,初中900元,而乡镇小规模学校是按每年21万的标准作为低保户,并多年都没提高了。加剧了城乡学校的不均衡。
        (二)乡镇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矛盾
乡镇学校教师存在着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一方面,教
师超编严重,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短缺,一些学校不仅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没有专职教师,甚至连英语学科人手也配置不齐。  
        (三)候鸟式教师流动制度的完善
“人走关系留”的教师流动机制,不利于稳定发展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城镇学
校在选派教师流动时,首先考虑本校教师结构的完整及高效,然后才考虑派到乡镇学校师去,所以城乡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只赋予形式上,没正真落到实处。
        (四)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的优化
        《万盛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办学的意见》赋予了教育集团运行发展所需的经费保障、人事管理创新、考核评价等若干政策支持。然而,学校校长在集团运行发展中,有着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管理职能,却不具备相应权限。从集团的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全面落实,到集团内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统筹整合;教师的评职竞岗问题得不到解决,让作为集团负责人的校长处于无奈状态。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我见
限抉(一)城乡教育要统一管理
        超越不同教育发展主体的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要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规划和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既要关注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要权衡一体化发展可能造成的风险和代价,尤其要关注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和国际视野制 定相应的政策,既要促进城乡之间教 育协调发展,也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
        (二)城乡教育要整体推进
        各项改革措施要相互配套,实行错落发展战略,重在营造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由于我区城乡关系十分复杂,一体化教育管理应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方式。 ?
        (三)城乡教育要和而不同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道路迥然相异。一体化发展应追求差异均衡和内涵发展均衡,不能搞形式均衡而个性化。教育现代化不等于城市化,不能搞城市中心论,用城市发展模式简单地代替农村发展模式。
? (四)城乡教育要平衡兼顾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城乡教育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分享过程,是支撑一体化须妥善处理城乡之间发展的矛盾,注意均衡和协调各种教育矛盾,积极构建利益共同体,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利益提升。尤其是在教育利益格局调整过程中,要注意对正当教育利益受到损坏者和弱势群体给予相应的补偿和扶助。
? (五)城乡教育要资源共享
        构建统一的教育发展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体系,通过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不可分的资源实行共享,以共享、合作、扶弱、统一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主要措施包括:
        1. 完善教育发展体系。构建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构建面向城乡的教育发展“一体化”。要注意发挥民办教育的作用,促进城乡教育整体发展。
?  2. 在一体化的框架下,优化教育结构布局。着重搞好城市和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的结构布局规划和调整,适应城市和农村人口流动变化规律,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权益。
        3. 积极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和教育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和师资配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推进城乡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4. 改革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将教师身份由单位所有制转为系统所有制,统一教师入口和出口,统一考核制度和工资待遇,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促进教师和管理者校级之间、城乡之间流动,消除城乡和校级差距。对条件艰苦地区和学科教师实行待遇倾斜和优惠制度。
        5. 建立统一的教育技术服务体系和智力资源支撑体系。鼓励和支持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建立和完善教育技术交流和推广制度,推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迅速传播和应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
        6. 完善教育法律援助体系。疏通城乡之间教育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教育决策机制,维护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葛海燕,李海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4).
[2]李潮海.国外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分析与经验启示[C].“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4]代静亚,王中华.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3(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