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 梁俊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省 隆昌市642150
摘 要:通过对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的实践考察,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建设学校文化的基本路径,希冀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对民族学生“文化性格”的养成有所濡化。通过本研究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理解与素养”养成的关注,力图引起人们对民族地区学校学生“文化性存在”的重视,同时,为民族中学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文化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性的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学校文化
就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多民族混合居住在同一区域并不少见,以某个民族命名的自治州(县)并非单一少数民族聚居,而是多种少数民族相互交错杂居。因此,这些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民族构成成分多样化,他们共校同班生活学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会发生文化碰撞,因此,每一个民族学生所携带的文化元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行为言语、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文化的相互交织与碰撞更需要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文化理解以及承担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少数民族,再加之所处的地域文化,少数民族学生自身文化与主流文化交叉存在于他们身上,因此,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理解与素养”相对就更为突出,从学校文化角度,力求探究“学校文化——学生文化理解与素养”二者的互动关系。
一、学校文化建设对民族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生成的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文化生成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形式,就民族学生个体来说,长期生存生活的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利于主体自我意识的确证。积极介入与参与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既能够利于个人生存,凸显生命价值,也能够从其中体验人生百态,不断体悟生活的真谛,如个人的生命价值、自我价值、情感价值、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等等。“文化的进步和个性的觉醒,对人的日常生活的价值探寻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感到,正是人的日常生活代表了人类最具体、最真实的生命活动,日常生活作为人类的家园和诞生地,滋生着每个人未来文化成长的各种潜能,陶冶着人的精神情操。民族学生的“文化人格”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个体密不可分,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基本方式,人全面发展需要仰赖文化支持,持续发展需要文化动力。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2]造了符号,符号反过来又创造了人,人运用符号创造了文化。文化即为人所创造,是人的外化,对象化,反过来又规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征。文化作为有机整体与人发生相互作用划定了“人的文化符码”。民族地区的学校文化建设展现了多彩民族魅力,唤醒了民族文化自觉,利于增强民族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学生“文化人格”,而主流文化、地域文化、本民族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多元交织决定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重要性。[3]
二、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角度下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有学者指出建立在“民族性”基础上的教育才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最有活力的工具。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教育家康.德.乌申斯基指出:“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只能屈从于衰败的规律,只能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其他肉体之中。”[4]现代学校教育主要传递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千篇一律的学校遵循着相同的规章制度、建设大同小异的校园文化、只开设国家规定课程,能够体现地方特色性与实际性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几乎没有,学校课外兴趣班种类(即学校少年宫)和节日庆祝活动类型基本与非民族地区学校活动并无二致。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该建立在民族性基础之上,而这种民族性和特色性最大表征即是文化性,包括主流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共生。文化与人是相互创造的过程,不论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文化熏陶,人都必定带有文化烙印,具有文化规定性。
表1 民族地区M县寄宿制小学农村少年宫活动
种类 项目
运动类 跑步 跳绳 篮球 乒乓球
艺术类 舞蹈 美术 书法 鼓号
民族地区学校整体师资以及行政人员的多元文化素质缺乏,不了解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构建学校文化以及形成独具特色教育文化的能力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全体教师以及行政人员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未曾涉及关照到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从而很难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学校文化相联系,从而无法构建出具有民族特色性的学校文化。不管是民族单一聚居区还是民族杂居区,多元文化教育无疑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而学校文化的多元性构建就需要依靠一支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学校教育主体队伍。
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视角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其实着眼点就在于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去,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和多元文化的共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和理解本民族文化其他民族的文化,学会平等对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在多种文化之间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帮助个体认识自己,增强自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在生活中体验幸福感和尊严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也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本研究从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和学校文化两个角度出发,寻求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三方面去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首先就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和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结合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可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环境形成不同功能分区,不同的建筑风格或走廊或墙壁都可以结合不同民族特点去命名,以彰显民族精神,总而言之,环境设计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将其渗透进校园中的每个角落。培养一批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队伍,完善管理机制,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机制。比如可以成立学校文化建设小组,专门负责不同民族文化方面的工作,这个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活动筹划、校本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文化活动评价及奖励机制等,当然也要保障场地、人员、课时以及资金的充足。其次就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层面,学校可以开发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够体现各民族文化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秉着科学性、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原则,通过编制教材、各学科渗透民族文化、课外活动学习民族文化等形式向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本民族文化知识,了解本民族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文化演变趋势,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可由少数民族地区所在的县、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人、有名望有知识的民族主体合作开发,多方联动,共同协作。各相关主体要深度挖掘课程资源,将民族文化当中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系统地、综合地引进学校中去传承,实现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增强课程对民族地区和民族特点的适应性,实现文化的共生。民族特色性活动开展可利用早会或课间活动组织民族文体活动;利用少年宫开设课外兴趣小组,主要围绕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手工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组建学校艺术团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进行专业训练,利用民族节日、六一节、主题班会活动、艺术节、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去展示民族文化,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和理解。
学校文化作为隐形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促成人的文化性存在。学校文化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建构,是创造学校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浸润于这一学校文化。学生作为逐渐生长的独立个体,他们的未成熟性、可塑造性、未定型的特质都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总是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课程设置、各学科渗透多元文化理念、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培养多元文化师资都旨在培养民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而这一系列践行措施其实都在构建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学校传递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定位,也是在形塑教师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刘妍、马晓英、康翠萍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 世纪核心素养 5C 模型之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4][俄]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余霞(1992-),女,四川自贡人,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梁俊(1974-),女,四川隆昌人,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度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基于民族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生成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以民族地区学校为例”(CNYZ2020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