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摘要:认知能力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非认知能力是对大学生进行非系统知识化的教育,即“情商”教育,两者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非认知能力教育应该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学生工作和非认知能力教育相结合,通过建立系统性、科学性的非认知能力教育体系,实现非认知能力教育的多元化,将非认知能力教育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多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关键词:学生工作 非认知能力教育 应用模式
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均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认知能力可以理解为是智商,非认知能力可理解为情商,同时非认知能力在个体发展和职场竞争等方面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创新和发展非认知能力教育,是高校持续不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丰富创新高校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发展高校非认知能力教育不仅要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还要扎根于学生工作具体实际之中。
一、整合课程资源,推动构建非认知能力教育体系
高校非认知能力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但课堂教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整合高校现有课程资源,建立系统性、科学性的非认知能力教育课程体系,推动非认知能力教育进课表、进课堂、进教材,推动非认知能力教育全面、深入的开展。
(1)非认知能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将非认知能力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培养方案,全面推动非认知能力教育的开展,培养良好习惯、锻炼品质意志、学习管理本领,直面非认知能力教育在高校落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动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需要,发挥学工自身优势,实现培养未来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2)完善课程系统设置,明确非认知能力教育定位
高校应多措并举、加强非认知能力教育建设,将非认知能力教育融合于现有教学中,整合明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等现有课程,围绕“非认知能力培养”完善课程设置,修订课程大纲,体现课程目的,明确培养目标,打造精品课程。
同时,根据学生工作特色,将晚点名、向日葵等特色教育与非认知能力教育相结合,打造系列非认知能力培养特色教育活动,供学生由选择性地学习。统筹非认知能力教育与学生教育的关系,使高校教育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殷实。
(3)完善非认知能力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高校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科要求、专业特性等,将“非认知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组织师资编写非认知能力教育教材,通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作业、课外读物等的设计。
二、构建“非认知空间”,实现非认知能力教育“氛围化”
(1)建立非认知能力教育实践平台
以“学校”为平台,围绕“非认知能力教育”,依托学校实践教育基地。以非认知活动与课堂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非认知实践、认知非认知教育,从实践到认识,提升学生对非认知能力的认知,养成良好习惯,塑造良好精神风貌,培育学生德行养成,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2)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组织。
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包括学生会、社团、助理联合会等,组织数量、形式与内容丰富,是非认知能力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管理学生组织应重点突出“非认知教育”地位,以学生干部为主体,学习宣传“三大培育”,树立“非认知教育”理念,营造“非认知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对非认知教育认识,重视非认知能力的锻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紧密联系校友联合会
高校成立校友联合会,主要用于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高校通过毕业校友的反馈能够结合外界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本校非认知能力教育进行调整与改进,同时学校能够继续为毕业校友提供非认知能力教育相关咨询服务。校友联合会可以持续与毕业校友加强联系,交流经验,谋求合作,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校非认知能力教育体系。
三、推进“三大培育”,促进非认知能力教育“深入化”
(1)持续开展非认知能力教育宣传活动
学校围绕“三大培育”,成立专业部门与师资队伍,负责开展非认知能力教育的宣传活动,采取讲座、会议等线上线下形式,开设非认知能力基本形式、内容及作用等宣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对非认知能力的认知,以及增进对学校开展非认知能力教育的认同感。
(2)建立非认知能力教育研究中心
学校可依托自身资源,建立以集课题研究、标准制定、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平台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主要开展非认知能力教育科学研究,对区域教育规划、课程规划、政策指导,推动模式创新等,以期推进高校社会实践与非认知能力教育,助力教育改革。
(3)非认知能力与传统课堂融合
学校可将学生实践活动与传统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非认知能力教育与传统课堂相结合,为培养“未来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结合明德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特点,注重对学生社交、礼仪、路演等能力的培养;其次,晚点名以非认知能力为主题,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例如围绕“迷惘”、“自信”、“情感”等主题开设专门宣讲课程;最后,结合互联网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如向日葵特训营根据自身灵活的课程特色,开设关于非认知能力的在线课程,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教育。
四、打造“校园文化”,提升非认知能力教育“体验化”
(1)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学校通过深入挖掘非认知能力教育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内在价值,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学生与学校情感、学习、工作联系,促进学校文化与精神传承,让学校文化成为实际的象征。如学校结合农耕教育基础,利用班团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劳动文化节”、“春耕节”等特色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关爱绿色植物活动、传统农耕技能比赛、劳动风采摄影大赛、劳动之美诗画展览、汉服文化传承活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有效营造劳动氛围、弘扬劳动精神。
(2)建立多元互动平台
在非认知能力教育过程中,应强化网络媒体宣传的态势,利用好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新闻传播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互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如辅导员可以建立属于本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或者抖音等媒体平台,发挥平台的互动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平台建设维护,鼓励学生分享日常生活、情感、学习等感想。通过建立多元互动平台,在校园内外形成良好的“校生”关系,培育非认知能力教育生根结果的沃土,让非认知能力教育日常化、情感化。
(3)构建有效家校互助模式
非认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学生非认知能力最初的学习地点来源于家庭,不同的家庭培养了学生不同的能力、品格、性情,因此,学校在开展非认知能力教育中应与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互助模式。如,建立家长微信群,可以将学校通知、活动等及时传递给家长,期间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更好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发展。
五、结语
非认知能力是大学生面向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非认知能力作为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学生终身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开展非认知能力教育,需要将学生工作和非认知能力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非认知能力教育体系,将“养成、熏陶、体悟”三大培育落到实处,助力学校的未来型人才培育目标。
六、参考文献
[1]邹广严.大学应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培育[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20-09/07/content_76678737.htm,2020-09-07.
[2]乔治·库,金红昊.非认知能力:培养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胜任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09.
[3]林竹.基于高校科创活动视角的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培养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21.21
作者简介:徐乐(1989—),男,汉族,四川省西昌人,讲师,哲学硕士,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