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巨尧,王媛,尉胜伟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物业综合处,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摘要:随着我国各级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需求激增,对校园配套设施、校园文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本文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以基础建设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从而促进校园基础设施与校园文化的发展融合。
关键词:校园文化;基础建设;师生共建
1研究现状
校园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是能够摸得着、瞧得见,靠宏观物质以宏观的形式可以直接显现的一种文化形式。以校园基础设施作为显性文化载体,开展校园文化特色营建活动,对于推动校园显性文化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意义重大。
校园基建对校园文化有着强烈的塑造能力。优秀的校园基建案例能够通过基建环节的塑造,指引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广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如牛津大学的基督教堂学院,神秘典雅的建筑形象深入人心,与校训“Dominus Illuminatio Mea”相呼应;江南大学的“梁溪街、清名桥、听雨轩”等校园景观,构建了一副清丽婉约的江南水乡图,与学院地处江南柔美灵动的文化韵味相协调;河北美术学院秉持“自信自立、敢为人先”的校训,在校园建设中大胆创新,同时引入了中式园林建筑与欧式城堡建筑,在感官上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现存问题
2.1校园基建方案的校园文化渗入度低。
校园基础设施对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校园基建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校园文化的渗入,不利于彰显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2.2以校园文化为代表的基建方案的形成难
学生与教师是校园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是基建配套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发挥其能动性参与校园基建形成将有利于校园文化融合。而以目前的校园建设流程,无论是方案阶段还是实施阶段,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度往往较低,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成熟机制。
3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营造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石家庄大学”,其围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目标形成了专业建设计划,在管理体制机制、自我评价调整机制和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于2019年成功入选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该校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许多创新性尝试,为校园基建探寻出了许多校园文化接口。
3.1搭建平台,征集师生建议
为了落实精致化校园理念,强化校园基础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满足校园高品质文化建设诉求。石家庄职业学院在广泛征集师生关于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建筑的设计风格等方面的意见,通过分类整理,针对性改良,满意度调查,系统化重构,创造性实施等流程,搭建了基建网络平台,形成了师生参与、共商共建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以保证校园文化融合度提高、校园使用合理性增强的效果。
3.2共同参与,提升师生的认同感
在2018年教学楼的粉刷项目中,对不同系部师生关于墙体粉刷风格进行了调查。建工系师生侧重于浅灰色的简约风格,方显庄重大气;艺术系倾向于跳跃性色彩的印象派风格,更具视觉冲击力;动画学院则希望发挥学生特长,由学生在墙体上设计出各种动漫形象。学院管理者一改千篇一律的粉刷风格,根据不同系部的要求综合施策对墙体颜色风格进行了调整,好评回馈如潮。
3.3塑造室外环境,与教学内容相呼应
所有的空间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室外校园空间是学生学习之外生活、穿梭、遐想的空间,是学生学习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的空间。利用室外校园空间开展学术研究、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校本文化之余,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全面发展。同样在2018年校园环境改建过程中,为了强调校园院落空间的意境,校园决策者计划在不同的场地配建不同职能的建筑小品,并在不同学院的师生之间征询和采纳了许多建议,丰富了校园空间的使用功能。建工系提出利用原校区陈旧报废的设备,变废为宝,构建专业学术技能空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议在庭院空间中陈列“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分析”,在课外就可以进行思想对话。
3.4引入城市更新理念,提升文化内涵
建筑是时间凝固的音符,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建筑拥有不同形态。校园建设时建筑在满足功能前提下,强调考虑建筑形象、风貌,这是校园的风景,是对校园人文气氛[1]的营造。不同功能建筑、环境不能盲目以标准化的建筑设计方案简单套用。
新校区建设上,学院就要求建筑设计不仅要延续旧校区原有建筑风格,还要求注重融入多元化的需求,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这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建筑文化中获得启发,活跃思维,发展个性,提高创新的能力[2]。
随着教学楼使用功能的不断调整和时间的磨损,旧校区的建筑终有部分会面临加固、重装、拆除、新建等命运。借用城市更新的理念,“校园更新”对老建筑的保留是校园文化积淀的最佳塑造和有力见证。保留老建筑可以体现校园沉积的历史,更新老建筑功能可以使其获得新生。这一焕发生机的过程便是校园文化升华的精髓。
3.5建立新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发展
为避免校园基建项目对校园文化的营造受校园管理者主观评断,打破文化延续的脆弱性,本文提出了基建项目校园文化度考评机制。
1.搜集问题、具体分析。
收集阶段是考评机制的基础。在广泛征集校园文化主体(教师、学生等)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基础上,将建立问题导向的设计方案,其为考评机制的工作重点。收集师生的意见其实就是了解师生对校园基础建设的需求,例如:教师对教学、实践、科研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对知识、环境、条件的渴盼和需求等。从这些需求中提炼基础建设推动校园文化的方法,并进行可行性研究、满意的分析、可持续发展性分析以及预算分析。
2.制定方案、具体实施。
校园文化是否能够通过基础建设展现出来,具体的实施方案是关键。确定项目执行标准、明确设计施工目标,在工程过程中,多方参与,多方监督,严格质量、工期、造价控制,谨慎验收程序,使项目结果与目标预期相一致。
3.效果评价、总结反馈。
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度调查将作为考评机制的核心,以衡量校园文化在基建过程中的参与度。通过考评流程,将总结形成针对性更强、更具实操性的意见调查,从而促进考评机制的良性循环,推动校园文化融入到校园基建过程中。由此提出校园文化贡献度评价指标:①满意度指标:学生满意度指标、教师满意度指标;②效果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③产出指标:数量指标、时效指标、质量指标。从评价指标入手,总结问题,提出基建促文化建设的方案,推动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校园文化是一个持续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与基建相伴相生的过程。本文论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基建过程中的融合度较低等问题,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其为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探索基础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形成了以文化建设为视角考评校园基建行为的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将进一步细化考核评价指标,探寻更为高效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部分理工科高校为例,谢宁,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19年5月
[2]可持续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马彦周,陈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2008年第7期